雷艷
集體經濟具有利潤共創、風險共擔、實現共同富裕的經濟特征。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私營經濟可以發展生產力,但容易造成少數人的富裕,導致兩極分化;個體經濟的分散性無法形成規模集聚效應,難以帶動農民共同富裕。農村集體經濟既能克服家庭農業收益低、抗風險能力差的弊端,又能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對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一、L鄉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烤煙種植和煤炭產業曾經是L鄉集體經濟的主要來源,近年來,隨著烤煙種植面積和煤礦產能的下降,L鄉面臨經濟發展乏力的困境。為此鄉政府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了“生態旅游+林業”的發展道路,并引入企業全面打造休閑康養產業,發展了17公里“經濟+景觀”特色林帶,面積10000畝。2016年來種植紅豆杉、櫻紅桃、柿梨、柚橘,基本實現了一戶一產業。同時,L鄉立足自然稟賦,挖掘地方特色資源,種植中藥材800畝、西瓜1500畝、蔬菜300畝,發展經濟林8000畝,村上均建有集體經濟組織。投資修建400平米氣調庫,實行瓜果生鮮錯峰銷售,推進農貿對接、農超對接、電子商務等多種形式產銷銜接,為產品拓寬銷路。
二、L鄉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集體經濟發展缺乏人才支撐。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管理者觀念落后,市場意識不強,領導力不夠。有的村干部對集體經濟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的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缺乏創新和擔當精神。此外,村干部文化結構和年齡結構不盡合理,引領集體經濟發展的能力素質欠缺。有些村干部本身就是家庭主要勞動力,村干部工作補貼少,所以積極性不高。二是高素質的勞動力匱乏。當前,許多懂技術、有文化、會經營、會管理的農村人才和青壯年勞動力,都選擇了外出打工、創業、求學,留在家里的多是兒童、婦女和老人,這使得農村發展集體經濟缺乏充足的高層次人才和勞動力。
集體經濟收入穩定性差,產業項目的后期發展韌性不足,項目遭遇瓶頸容易退縮放棄,難以實現持續發展。部分村沒有潛心思考如何搶抓機遇實現自身持久發展,單純依靠為企業提供服務獲取協調費或租金,或依靠廠礦、個體經營戶等取得收益。因此,村集體收入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企業經營波動的影響。
財務監督管理不完善,審計機構不健全,存在風險隱患。農村集體經濟的財務監管和審計直接影響到農村的發展穩定及老百姓的滿意度。一方面黨內監督力度不夠,沒有專門的監督員;一方面沒有成立由村民代表、黨員和團體組織負責人構成的村民理財小組,沒有對集體經濟形成有效監督。有效的財務監管機制,也是對干部的一種約束和保護機制,機制的缺乏使作為集體經濟組織者的領導干部違紀的風險隱患加大。
國家政策制度的剛性約束與可操作性之間的矛盾。在調研中,一些村干部雖有發展集體經濟的好思路,但由于沒有政策的支持而難以實施。比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及其活動處于由村民委員會代管狀態,而這兩個組織的職能不相同,組織成員也并不完全重合,村民委員會無法行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以經濟法人地位成立公司或專業合作社進入市場。這就造成村干部要承擔集體經濟發展的經濟風險和政治風險。這大大限制了村干部牽頭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敢放開手腳,顧慮重重。國家資金投入有一定的滯后性,有時需要集體或個人預先墊付,這使得集體經濟帶頭人面臨資金壓力。管理的科層制也使集體經濟組織無法對市場變化作出快速反應。
三、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提高管理隊伍素質,引進農村高層次人才
優化村“兩委”班子結構,選優配強村黨支部書記。村級班子是集體經濟的組織者,對集體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拓寬選配范圍,打破行業、身份和地域界限,從科技致富帶頭人、返鄉農民工、種養能手、退伍軍人、大學生村官和國家正式干部等人群中,大膽選用思想解放、開拓創新、懂經營、善管理的能人到村黨支部書記崗位上工作。實施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干部的“三個培養”工程,從根本上強化對村干部來源群體的培訓力度。廣泛開展針對在職村干部的能力提升培訓。
積極挖掘人才資源,推動管理體制創新。通過組織學習考察、經驗交流、現場觀摩等方式來培育本地農村實用性管理人才。通過引進的方式招攬學歷較高、有實踐能力,適用于本村集體經濟的新型管理人才。以薪資、福利待遇為突破點,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就業。動員從各村走出去的有知識、有能力、有水平的青年回村服務,當村官、辦企業,推動家鄉集體經濟發展。
(二)貫徹創新發展的理念,形成長效機制,做大集體經濟,實現集體經濟收益的穩定
1、體制機制創新。充分利用農村集體所有制的經濟權利平等優勢,加快實現農村資源資產化和產權明晰化,創新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鼓勵家庭承包地經營權流轉,鼓勵成立集體性質的公司。大力提倡村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聯合,組建集體經濟聯合體,實現集體資本集中和人才集聚等多重效應,做大做強集體經濟實體。
2、發展方式創新。面向市場推進農村經濟的股份化、資產化,通過農民自主選擇,發展農村新型集體股份合作經濟。通過“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現代經濟發展方式,把農村現有的資源,特別是閑置和低效利用的資源、資產、資金有效組織和利用起來,通過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的組織協同方式、生產經營方式,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夯實農村的經濟基礎。
(三)完善財務監督體制,強化民主管理,確保村級集體經濟健康發展
1、規范管理村級集體經濟“三資”。從資金、資產、資源及經濟合同入手,對村級集體經濟“三資”進行摸底。盡可能以財務軟件管理資金,設立村級內部網銀專戶,將原有的村級集體銀行賬戶都歸集到此系統中。要以臺賬管理資產,報上級部門備案。以公開競標制度管理資源,在村級集體土地發包租賃、閑置資產處置、工程建設上實行公開招標制,所得資金用于村級集體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2、完善村級集體財務公開制度。成立黨務村務監督管理委員會和村民理財小組,及時公開相關信息,對財務公開活動進行監督。確保村級財務收支狀況陽光透明,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管好村級集體每一分錢,確保村級集體資產不流失。
3、強化村級集體經濟管理主體責任。鄉鎮要加強村級集體“三資”監管,著重解決村級集體資產產權歸屬不清晰、權責不明確等問題,規范村級財務管理,加快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村級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村支兩委要堅持以“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進行實際操作,讓村民加入到村級集體事務的決策和監管中來。
在千方百計“做大蛋糕”的同時,既要保證公正合理“分好蛋糕”,更要做到嚴格規范“管好蛋糕”,實現集體經濟發展成果管理得嚴格、使用得合理。
(四)適度進行政策調整,拓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空間。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對不利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規章制度進行科學的調整,為村級集體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盡量“松綁”,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
新形勢下,我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仍然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各級鄉鎮及農村采取各項有效措施,壯大集體經濟,助推扶貧攻堅,為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