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養中的信念主要包含期望、評價與認知三個方面,可有效預測兒童心理及行為,即為父母對兒童發展中的行為看法與認知。父母自身教養信念極大程度影響使用教養策略與教養態度,對兒童未來發展與能力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本文針對隔代教養對兒童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科學育兒的有效方法。對于兒童來說,人生中最為敏感與脆弱的時期便是童年階段,在此時期內,兒童對于父母的情感是其他情感難以替代的。尤其是在隔代教養家庭中,兒童若長時間和父母疏離,被迫切斷與父母之間的情感鏈接,那么兒童將會出現被拋棄的想法,從而形成心理健康問題。
一、隔代教養對兒童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
(一)教養觀念有所不同
隔代教養家庭中的老人在很多時候會因教育子女與兒童父母產生意見不合,他們認為兒童年紀尚小,需要長輩關愛,從而對孩子百般溺愛。但這種做法卻被兒童父母所抵觸,老人固化的教養信念多來自豐富的人生經驗,父母想要說服老人十分艱難。當兒童面對老人與父母因自身問題產生意見分歧時,而后內心往往不知所措、十分茫然。受教育者在目標相互對立與不同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自身行為習慣于思想發展受到影響,老人過度呵護兒童很容易導致兒童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而兒童父母則期望過高會導致兒童養成懦弱、自卑的性格,長此以往兒童面對父母長輩時便會陽奉陰違。
(二)父母與兒童情感淡薄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小雞出生4天后會出現印刻效應。這時出現在小雞視野內的第一個活體動物,將會被小雞認作為母親。此時小雞便會十分依賴母親,兒童也如小雞一般,會對童年時期關懷自己的長輩產生特殊情感。兒童如若交由老人撫養,那么兒童與父母之間將會在兒童成年的關鍵時期失去建立深層情感的機會。對于隔代教養兒童來說,由于兒童與父母之間缺少情感接觸,父母并未了解兒童思想與行為發展過程,當父母對兒童提出相應要求時,往往希望兒童能夠達到自身理想對象標準,并將其他朋友或親人的孩子作為自己孩子的參考榜樣。如此一來,兒童不僅會對家長行為感到十分茫然,且逐漸遠離父母,淡薄親子關系。兒童在孤單的家庭環境下,面臨親子關系的生疏和環境的陌生感,會出現怯懦、壓抑等心理情緒,或者面對父母的安排表示抗拒。此外,家長與兒童之間的不和諧關系也會對兒童日后人生發展與人際交往產生重要影響,兒童會將自身家庭氛圍作為依據,面對未來的人物和事物時會將其作為范本參考,從而難以避免與他人相處時出現各種問題。
(三)未滿足兒童情感需求
當兒童的所作所為都被父母認為是正確的或父母認為是錯誤的,兒童會根據自己的行為進行判斷,尋找自身不足之處。當兒童對自身行為進行判斷后仍然無法找到合理理由證明自己是正確的,那么兒童便會在極端的道路上漸行漸遠,并將自身不足之處推卸到親人教養方面出現問題。兒童心理上缺少父母疼愛的穩定感與安全感后,將會全面吸收這一情感信息,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特質與性格。當兒童成年后,也無法在新的家庭中融入正確情感與思想,從而導致出現人格障礙與情緒波動。科學研究表明,多數成年人在思想與行為方面出現問題,皆來自童年時期的影響。
二、隔代教育中科學育兒方法
(一)引進先進思想
兒童父母需要與老人積極進行溝通與交流,將自身育兒想法和老人商議,以此得到老人的理解與支持,同時,兒童家長還需引導老人接受新鮮事物,與社會發展和時代發展相匹配,進而正確對兒童進行施教。隔代教養家庭中,父母與老人一定要形成合力,在相互配合之下共同制定育兒方案,即便出現沖突,也需要父母多理解老人。此外,老人也需幫助父母構建育兒權威,如此一來才可讓兒童對自己的父母具有正確行為觀念,學會孝敬父母、尊重老人。
(二)改進育兒方法
一般來說。隔代教養家庭在人際關系方面較為繁雜,父母與老人之間很容易因為育兒觀念出現思想沖突。因此,老人和父母在兒童面前需要做出榜樣。父母需要積極照顧老人、關懷老人,且尊重老人,教育兒童尊老愛幼,讓兒童形成一顆感恩的心,為兒童日后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同時,父母不可在老人面前打罵兒童,需要尊重兒童思想發展,將兒童作為獨立個體看待。當兒童做錯事時,父母需照顧到兒童的自尊心,對兒童循循誘導,以理動人。此外,兒童父母需學會控制自身情緒,不可將社會工作與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與煩惱帶至家中。只要兒童父母心理狀態保持健康平穩,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兒童,讓兒童將父母作為榜樣,引導兒童控制自身情緒,才可解決兒童心理負面問題,促使兒童健康成長。
(三)建立學習機制
隔代教養家庭中想要生成正確育兒方法,便需要父母與老人共同制定科學育兒方案,促使隔代教養家庭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兒童,讓兒童保持一顆積極向上、尊老愛幼的心去面對老人、面對生活與面對父母。首先,兒童家長可鼓勵老人定期參與家庭教育知識或心理學知識等講座。通過不同媒體充分掌握家庭教育知識與心理學基礎常識,學會科學育兒,促使孩子在健康積極的環境下成長。同時,兒童家長也需積極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社區機構或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結構,以此增強父母老人的幼兒水平。此外,兒童家長還應利用休息時間前往育兒實踐活動、交流活動與學習活動中,促使不同兒童家長在學習交流會上相互借鑒育兒經驗,并通過實踐與探索總結自身育兒行為。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隔代教養家庭中的父母與老人可邀請專業育兒人員參與到家庭活動之中,針對老人與父母育兒方案進行針對性教導,幫助老人與父母學會正確關心兒童、教導兒童、管束兒童,進而增強隔代教養家庭育兒方法與育兒方式的有效性。
作者簡介:廖貝利(1989—),女,漢族,江蘇鹽城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幼兒園隔代教養。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