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英
小學科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開展創新性學習,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樂于探究,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很好培養。本文就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開展創新性學習,談幾點看法。
一、創設情景,提高創新意識
著名教育家波利亞認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讓學生“高高興興地學,有滋有味地學”,并在他們面前擺上問題,讓他們去解決,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舉反三的能力。如在教學青島版三年級上冊《9、有趣的不倒翁》時,教師首先出示各種精美、形狀各異的不倒翁,并明確告訴學生制作完成后,要評出十個小能手的實物進行展出。直觀性、競爭性的現場氣氛調動了學生創新的積極性,將有一批自己動手設計制作的不倒翁參加展覽,既強化了學生積極探索追求完美的心理取向,又活躍了學生們的思維。如何使教材中“死”的東西變“活”,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和作品的可行性實效性。科學課堂教學重視情景因素,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激活學生掌握技能的熱情和欲望,啟迪學生的才智。
二、引發想象,鼓勵標新立異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一切,推動進步,而且是知識的源泉。”創造離不開想象,創新必須以想象為基礎。只有豐富學生的想象,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較好發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進行敢于想象,敢于創新,敢于打破常規的訓練,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如在進行青島版三年級科學下冊《21、貓和兔》的教學時,我并沒有千篇一律地講授貓的外形特征,而是出示了貓的標本、課件圖片,讓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說說貓的外形特征,有的同學說“貓的胡子是用來測量洞的寬度的”,有的同學說“貓的舌頭上有倒長的肉制”,有的同學說“貓的爪子能伸縮”,還有的同學說:“貓的腳上有肉墊” 。學生們的回答各有各的特點,都有可取之處,這樣,學生們根據生活經驗進行想象,輕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識。教師為學生創設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摸索,去探究,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回歸生活,激勵實踐創新
美國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知識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不僅要立足課堂,更要面向生活,走向生活。按照“課中學一課中練—生活用”的能力訓練直線系列,發揮多方面的優勢,互補共存,在生活實踐中求得創新能力的發展。如在教完三年級上冊《6、哪杯水熱》之后,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醫生給病人測量體溫,同學們想不想當一次“醫生”?請同學們用本節課學過的“用溫度計測量溫度”的知識,回家給家人用體溫計測量體溫,并記錄體溫度數。看誰測量得更準確。這樣的情景創設,把知識點融在情景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和知識掌握的情況解決問題,即達到傳授科學知識的目的,又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效果。使學生學到的科學知識活化,實踐創新。
四、體驗成功,引發再度創新
創新是個永無止境的大課題。教師要引發學生再度創新,就要讓學生體驗前一階段創新成果的愉悅感,總結經驗,多鼓勵多引導他們從多角度去思考,以求獲得創新。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18、斜面》時,當學生在觀看課件中“利用斜面把重物搬運到卡車上”后,說出使用斜面能省力時,教師要及時表揚這位同學,并給他們組加分,讓他在同學的贊嘆聲中體驗成功的愉悅。然后教師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啟發,把當前的愉悅感轉化為以求再度創新的動力,產生新的創新立點。
葉圣陶先生說:“人人是創造之才,時時是創造之地。”創新學習的開展需要教師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堅持不懈的實踐。只要我們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時時站在創新的高度,以創新的內容、用創新的教法去引導學生創新性地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就會不斷得到提高。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