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梧
摘要 從品種篩選、秸稈還田、耕作技術、配套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收儲等方面探討了氣候智慧型農業生產技術,以期增強糧食主產區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在我國建立氣候智慧型農業生產體系。
關鍵詞 氣候智慧型農業;品種篩選;秸稈還田;耕作技術;配套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收儲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9)04-098-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4.040
Abstract The climate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wa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variety selection, straw returning, tillage technology, support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pest control and storag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of major grain production areas to climate change and establish a climate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
Key words ? Climate intelligent agriculture;Variety selection;Straw returning;Tillage technology; Support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Pest control ;Storage
我國是糧食生產與消費大國,但在我國糧食生產過程中存在著水肥資源投入量大、溫室氣體排放量高、土壤固碳能力下降等現實問題。隨著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減排和糧食安全的日趨重視,農田土壤減排固碳技術研究得到了空前關注。因此,在保障糧食產量的前提下,在我國糧食主產區研究并推廣節能減排與土壤固碳技術,不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產力,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也是保持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針對我國稻麥輪作區氮肥投入量高、秸稈還田率低、農田CH4與N2O等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土壤固碳能力下降等問題,以推進糧食生產節能減排與固碳能力提升為核心目標,從品種篩選、秸稈還田、耕作技術、配套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收儲等方面闡述了氣候智慧型農業生產的關鍵農藝措施,以期為我國建立氣候智慧型作物生產體系,增強糧食主產區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提供成功經驗和示范。
1 品種選擇
種子質量應符合GB 4404.1-2008的規定。選用經過國家或者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優質、高產、穩產、抗病、抗倒的小麥和水稻品種。種子的純度≥99%,凈度≥98%,發芽率≥85%,小麥種子含水量≤15%,秈稻種子含水量≤13%,粳稻種子含水量≤14.5%。
2 秸稈全量還田
2.1 小麥秸稈還田
小麥成熟后采用全喂入式聯合收割機收獲,所選機具的作業質量應符合NY/T 995-2006的規定。留茬高度20~30 cm,脫粒后的秸稈全量粉碎均勻撒于田面,秸稈長度5~10 cm,漏切率小于1.5%,秸稈粉碎質量應符合NY/T500-2015的規定。
2.2 水稻秸稈還田
水稻成熟后及時排水晾田,待土壤硬板時采用全喂入式聯合收割機收獲,所選機具的作業質量應符合NY/T 498-2002的規定。留茬高度10~20 cm,脫粒后的秸稈全量粉碎均勻撒于田面,秸稈粉碎質量應符合NY/T500-2015的規定。
3 耕整土地
3.1 小麥
采用旋耕機進行正旋作業,之后施肥、反旋、播種、開溝、鎮壓一體化作業,耕作深度為10~12 cm,田間每間隔3 m開畦溝,溝深20 cm;開邊溝,深度為35 cm;視田塊長度開腰溝。
3.2 水稻
水稻實行年際輪耕方式,翻耕1年,旋耕2年。小麥收獲后整地,進行翻耕作業,作業深度為20~25 cm,之后旋耕平地、上水,水層高度2~3 cm,打漿、沉實。
4 ?播種育秧
4.1 小麥播種
采用小麥條播機進行施肥、反旋、播種、鎮壓一體化作業,工作幅寬為2.3 m,播種行數為12行,播種數量為150~225 kg/hm2。所選機具作業質量應符合NY/T 1229-2006的規定。
4.2 水稻育苗移栽
4.2.1 種子處理 種子經晾曬(晴朗天氣1~2 d),去除雜質和空癟粒,用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和10%吡蟲啉浸種,每5 kg稻種分別使用多菌靈20 g、吡蟲啉10 g,對水6~7 kg進行處理。
4.2.2 育苗 采用穴盤育秧,按照濕潤育秧苗床要求進行秧床選擇、培肥、苗床準備及管理。根據品種特性和種植密度,常規稻播種量一般為90~110 g/盤,雜交稻為70~90 g/盤。5月底至6月初播種。
4.2.3 機械栽插 采用插秧機進行機插,秧齡15~25 d,6月中下旬移栽。所選機具作業質量應符合NY/T 989-2006的規定。水稻栽插深度控制在2~3 cm,機插規格采用行、株距為25 cm×12 cm,播種密度約為33萬穴/hm2,每穴約5~6苗,基本苗總量為165萬~195萬/hm2。
5 肥料管理
5.1 小麥
總施肥量為純氮(N)180~240 kg/hm2,磷(P2O5)60~90 kg/hm2,鉀(K2O)75~105 kg/hm2。基追比為5∶5~7∶3。5.2 水稻
總施肥量為純氮(N)240~300 kg/hm2,磷(P2O5)90~120 kg/hm2,鉀(K2O)120~150 kg/hm2,其中基蘗肥∶穗肥=6.5∶3.5。
6 水分管理
6.1 小麥
若播種時土壤水分可滿足出苗要求,不需要灌水,否則應灌水以保證出苗;冬前需灌水越冬。
6.2 水稻
插秧完成后保持淺水層,待返青后采用淺水勤灌方式,水層保持在2~3 cm,以便于增加土壤含氧量,減少有害氣體富集,促進分蘗早發快發;至高峰苗期根據群體大小適時提前(或推遲)曬田,以減少無效分蘗,提高成穗率;抽穗揚花期保持田間淺水層,灌漿期進行干濕交替灌溉。
7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7.1 小麥病蟲草害防治
觀察小麥紋枯病、赤霉病、白粉病等癥狀出現時間,及時噴灑藥劑。闊葉雜草選用苯磺隆進行防除;禾本科雜草,冬前選用麥極或炔草酯,冬后用麥極進行噴霧防治。適期施用樂斯本、多菌靈、戊唑醇、氰烯菌酯SC和醚菌酯。
小麥苗期紋枯病和麥蚜蟲防治,可采用20%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 125 g/hm2或20%井岡霉素600 g/hm2,對水750 kg,也可采用蚜虱凈375 ml/hm2或大功臣300 g/hm2,或吡蟲啉300 g/hm2,對水600~750 kg,順麥壟噴霧進行防治。抽穗期可采用20%三唑酮乳油750~1 125 ml/hm2噴霧防治白粉病、銹病;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125~1 500 g/hm2噴霧防治葉枯病和穎枯病;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防治赤霉病。農藥使用應符合GB/T 8321的規定。
7.2 水稻病蟲草害防治
秧田期,注意防治二化螟、稻薊馬。可采用10%吡蟲啉300 g/hm2,或50%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25~300 g/hm2,或8 000 IU/mg 蘇云金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3 750~4 500 g/hm2進行防治。
分蘗到拔節期,注意防治二化螟、大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可采用50%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25~300 g/hm2防治稻飛虱、稻薊馬;8 000 IU/mg 蘇云金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3 750~4 500 g/hm2或20%氯蟲苯甲酰胺150 ml/hm2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同時采用25%丙環唑乳油450~600 ml/hm2,或40%嘧菌酯可濕性粉劑90~120 g/hm2防治紋枯病和稻瘟病。
孕穗到抽穗期,注意防治稻縱卷葉螟、稻苞蟲、二化螟、稻曲病、稻瘟病。采用50%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25~300 g/hm2防治稻飛虱;8 000 IU/mg 蘇云金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3 750~4 500 g/hm2或20%氯蟲苯甲酰胺150 ml/hm2防治大螟、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采用25%丙環唑乳油450~600 ml/hm2,或40%嘧菌酯可濕性粉劑90~120 g/hm2,或43%戊唑醇懸浮劑150~225 ml/hm2等防治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
8 適時收獲
8.1 小麥收獲
于蠟熟末期采用聯合收割機進行收割,秸稈粉碎全量還田。
8.2 水稻收獲
當每穗谷粒穎殼95%以上變黃或95%以上谷粒小穗軸及副護穎變黃,米粒變硬呈透明狀時,進行收獲。秸稈粉碎全量還田,收獲后及時晾曬、收儲。
參考文獻
[1] 王超,胡婉玲,王紅玲,等.氣候智慧型農業土壤管理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9,58(7):132-135.
[2] 胡婉玲,任然,王紅玲,等.氣候智慧型農業在中國的實踐、問題與對策[J].湖北農業科學,2018,57(20):141-145.
[3] 王一杰,管大海,王全輝, 等.氣候智慧型農業在我國的實踐探索[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10):43-50.
[4] 張衛建.氣候智慧型農業將成為農業發展新方向[J].中國農村科技,2014(4):14.
責任編輯:李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