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延斌 姜殿榮 王藝
摘要 通過分析校園氣象科普工作的作用及意義,結合柳州市開展校園氣象科普工作的經驗、做法及成績,探討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以期進一步提高校園氣象科普的效果。
關鍵詞 校園氣象科普;經驗;做法;思路;措施
中圖分類號:P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9)04-104-03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4.043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n campus,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s,practices and achievements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n campus in Liuzhou,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gave some specific improvement measures,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n campus.
Key words ?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n campus;Experiences;Practices;Thought;Measures
科普即科學技術普及,又稱大眾科學或普及科學,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公眾接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校園氣象科普是指在大學、中學、小學中開展和實施有關氣象科學技術的普及工作,是社會科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通過開展校園氣象科普工作,目的是通過氣象科普知識的宣傳和教育,讓在校學生獲得更充分的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提高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1 校園氣象科普工作的重要性
氣象部門開展氣象科普工作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中國成立之前。1924年中國氣象學會成立伊始,氣象科普工作就成為了學會的一項重要工作 [2];20世紀30年代初,氣象學泰斗竺可楨先生創建國內第1個校園氣象站并親自參與校園氣象科普工作,推動了氣象科普工作的持續發展[3];2016年全國氣象科技創新大會上,時任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要求“更加重視氣象科普工作,將氣象科普工作放在氣象科技創新工作的更加重要位置”。長期以來,各級氣象部門高度重視校園氣象科普工作,并將其融入日常氣象工作之中,足以體現校園氣象科普工作的重要性。
氣象災害是自然災害中最為頻繁、最為嚴重的災害之一。據統計,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的次生災害占全球自然災害的70%以上。學校是人員密集的場所,因氣象災害造成學生傷亡的事件時有發生,因此學校是防御氣象災害的重點部門,開展校園氣象科普工作對提高學生氣象災害自救互救的意識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義。
2 柳州市校園氣象科普工作的經驗及做法
2.1 通過科研立項,建設氣象科普基地
2014—2017年,柳州市氣象局通過科研立項的方式,分別獲得柳州市科技局和廣西科技廳的3個氣象科普基地建設科研項目,落實科研項目資金199萬元,用于建設柳州市氣象科普基地。經過近5年的建設,柳州市氣象科普基地從氣象局大院拓展到雷達站,具體內容包括:現代科普模型展廳、氣象科普知識長廊、天氣預報制作展廳、天氣預報影視演播廳、小主持人報天氣體驗館、氣象科普電教廳、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科普場、科普游戲互動場、“天眼測風云”科普綜合展廳、氣象科普圖書館等。氣象科普基地的拓展建設,為學生參觀學習氣象科普知識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場所,2018年該基地獲得中國氣象局授予的“2017年度全國優秀氣象科普教育基地”榮譽稱號。
2.2 落實政府資金,建設氣象科普館
2017年通過部門合作的方式,柳州市氣象局與柳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共同籌集30萬元資金,在柳州市科技館共同建成了1個100 m2的天文氣象科普館,設有氣象衛星模型、氣候概況等7個展項內容,成為吸引社會公眾和學生參觀學習氣象科普知識的重要場館,社會反映良好。以此為契機,2019年啟動新的氣象科普館建設,由柳州市政府投資1 000萬元,在柳東新區文化廣場內單獨建設1個600 m2的氣象科普館,設置氣象防災減災、氣象小主播等20個展項內容。這2個氣象科普館作為柳州市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補充,將是開展校園氣象科普活動的重要陣地。
2.3 建設校園氣象站,組建校園氣象社團
校園氣象站是氣象知識普及的載體和平臺,有利于學生在課余開展氣象科普活動,有益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4]。2016年柳州市氣象局自籌資金20萬元,建立了桂景灣小學、柳鋼一中2個校園氣象站,把氣象觀測納入教學課程中,激發學生對氣象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在2所學校組建校園氣象社團,開展氣象科普培訓,提供氣象專業咨詢,開展校園氣象課程編制,營造校園氣象科普氛圍。這種局校合作開展校園氣象科普的方式,對于學生深入了解氣象科普知識、提高氣象防災減災的意識和自救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2.4 創作氣象科普作品和教材
氣象科普作品和教材,是開展校園氣象科普活動的重要素材,柳州市氣象局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針對柳州市氣象災害的特點,編制一批氣象科普宣傳展板、氣象災害防御手冊、宣傳掛圖、宣傳單。二是利用氣象影視人員及設備的優勢,制作一批氣象科普PPT課件,錄制一批氣象災害科普宣傳視頻短片,其中2018年以柳江暴雨災害為主題的視頻宣傳片,獲得中國氣象報授予的“好新聞新媒體一等獎”稱號。三是利用科研優勢及立項資金,創作“柳州氣象電子書刊”等科普作品,編寫學校版、農村版、政企版3種版本的氣象科普圖書。四是制作及購買一批氣象大風車、氣象知識拼圖等玩具,用于學生參觀科普基地及氣象知識講座的獎品,將氣象科普宣傳寓教于樂,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2.5 創新“互聯網+氣象”的氣象科普宣傳方式
柳州市氣象局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創新校園氣象科普宣傳方式:一是創建柳州氣象微博、微信、APP、網站等新媒體平臺,定期發布氣象信息和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知識,其中,柳州氣象微信公眾號在中國氣象學會第11屆氣象科普評獎活動中獲得“全國優秀氣象科普自媒體”稱號。二是通過圖片、語音講解、動畫、視頻等形式,將氣象科普基地和氣象科普館等展廳的內容,利用VR技術制成移動式氣象科普節目,發布在網絡及新媒體平臺上,供學生學習及參觀。三是面向全市中小學,創新性地開通微信、網站的網上預約參觀科普基地的功能,滿足學校師生參觀氣象科普基地和參加氣象科普講座的需求。
2.6 利用重大活動開展氣象科普
在每年的世界氣象日(3月23日)、全國防災減災日(5月12日)、全國科普活動日、科技活動周、十月科普大行動等重大活動時期,柳州市氣象局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向全市學校師生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氣象科普活動。一是開放氣象科普基地,邀請學校師生及家長參觀氣象科普基地、氣象科普館、氣象臺、觀測站等,并發放氣象資料,組織師生和家長觀看視頻短片,開展氣象知識有獎問答。二是組織氣象專家及科普宣講團進入校園,開展氣象科普知識講座,傳授學生氣象地面觀測知識,播放氣象災害防御課件,向師生講授暴雨、雷電、冰雹等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氣象災害知識,提高師生防范氣象災害風險的意識和能力。三是在全市舉辦“觀云測天——我眼中的云”學生攝影大賽、校園氣象科普知識大賽、氣象知識手抄報等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氣象科普活動。
3 柳州市校園氣象科普工作存在的問題
柳州市氣象局在建設氣象科普基地和開展校園氣象科普活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與校園氣象科普的發展需求仍有較大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經費、人才、能力不足,重視程度不夠,覆蓋范圍有限。
3.1 校園氣象科普活動經費不足
目前,柳州市在氣象科普基地和氣象科普館等硬件設施建設方面投入較大,氣象科普經費也有所增加,較好地促進了全市校園氣象科普活動的發展。但是專項活動經費投入仍然不足[5],無論是氣象部門還是各級學校,都沒有將校園氣象科普活動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中,每年的科普活動開支均從辦公經費中支出,難以保證校園氣象科普活動的常態化。
3.2 校園氣象科普專業人才缺乏
柳州市開展校園氣象科普的人員,基本是來自氣象局的技術人員、專家和學校老師,均是兼職從事氣象科普宣傳的志愿者。具備氣象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在授課技巧等方面存在不足,而學校老師又缺乏氣象專業知識,雙方都缺少科普宣傳的專業性培訓機會和經歷。因此,氣象科普專業人才的缺乏嚴重制約了校園氣象科普活動的開展[6]。
3.3 校園氣象科普創新能力不足
柳州市氣象局開展校園氣象科普活動,在宣傳教材方面主要采用發放宣傳手冊、宣傳單、掛圖、播放PPT課件及科普視頻等傳統材料,在氣象科普教材方面缺乏創新,難以滿足校園師生對氣象科普作品數量和質量的需求。在校園氣象科普宣傳途徑和渠道方面,也存在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主要以現場參觀氣象科普基地和氣象科普館為主,科普宣傳內容單一,形式缺乏創新,也影響了校園氣象科普活動的效果。
3.4 校園氣象科普重視程度不夠
校園氣象科普是氣象科普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開展主體是氣象部門和學校,受益群體主要是學生,與社會其他群體的關聯度不高,因此其他社會群體對校園氣象科普的重視程度不高,難以凝聚社會力量加大對校園氣象科普的投入。一些學校的領導和老師對校園氣象科普認識存在偏差,單純地認為學校是以升學率為主,開展氣象科普僅僅是完成任務而已,往往體現在小學生和家長參觀氣象科普基地及學習氣象科普知識的熱情度很高,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對氣象科普活動關注度不高且較少參加。
3.5 校園氣象科普覆蓋范圍有限
柳州市氣象科普基地由于受到場地和時間的限制,每年接待學生參觀的次數和場數有限。同時,受氣象科普專業人員缺乏的限制因素,每年市氣象局組織氣象科普進校園的活動次數也很有限。由于學校重視程度和經費等因素的影響,特別是一些偏遠的學校,更是難以組織參觀基地和科普講座。這些因素造成全市校園氣象科普覆蓋范圍有限,難以實現氣象科普活動對所有學校的全覆蓋。
4 柳州市校園氣象科普工作的思路及措施
4.1 完善工作體制和機制,加大校園氣象科普投入
通過加強校園氣象科普宣傳,協調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進一步健全校園氣象科普工作體制,形成“政府重視、部門參與、學校受益”的合作機制。爭取各種社會力量及政府財政資金的支持,建立穩定的氣象科普經費保障機制,保障開展校園氣象科普活動的經費充足。將校園氣象科普工作納入市級氣象部門的業務考核范圍,引入考評機制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學校領導及老師開展校園氣象科普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導學生踴躍參與各種校園氣象科普活動。
4.2 建立氣象科普人才隊伍,加快人才培養進度
在氣象部門和學校挑選一批知識豐富、技術過硬、責任心強的技術人員和老師,共同組建校園氣象科普宣講團,分別進行短期的氣象和教學知識的培訓,鑄造一支過硬的氣象科普人才隊伍。加強和重視氣象科普人才的培養,引入人才激勵機制,加快校園氣象科普人才的培養進度。建立合理的獎勵制度,對推動校園氣象科普工作具有重大貢獻的部門、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并在職稱評定、評優評先、職務晉升等方面予以傾斜和照顧。
4.3 創新校園氣象科普方式,豐富校園氣象科普活動
在繼承傳統的校園氣象科普方式的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及技術更新的實際情況,創新校園氣象科普方式,例如開發氣象科普互動道具、線上科普知識競賽游戲、舉辦氣象科普歌曲比賽、組織參觀氣象公園等。在保留世界氣象日等傳統重大節日開放氣象科普基地的同時,增加周末及其他節假日的基地開放時間和進校園開展科普講座的場次,擴大校園氣象科普覆蓋面。
4.4 融入互聯網平臺,多渠道宣傳氣象科普知識
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勢,采用“互聯網+校園”的氣象科普模式,在柳州市氣象微信、微博、網站等自媒體上充分宣傳校園氣象科普知識。同時,通過合作的方式,將氣象科普知識融入全市有影響力的互聯網平臺,供全市所有學校的師生在網上學習及培訓,拓展氣象科普活動的網絡參與范圍,擴大校園氣象科普的影響力[7]。
5 小結
氣象科普教育應從學生做起,在校園開展氣象科普是一項長期持續的活動。在中小學開展以氣象防災減災為主題的氣象科普教育,提高學生的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需要各級氣象部門、學校及相關部門的相互配合和支持,共同促進校園氣象科普工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任詠夏.淺談校園氣象科普活動的作用與意義——校園氣象科普活動初探[A]. 浙江省氣象學會.浙江省校園氣象科普經驗交流會文集[C].杭州: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2011:15.
[2] 劉波,任珂,徐嫩羽.從黨和國家領導人近10年對科普工作的重要論述看氣象科普的未來發展[J].科技傳播,2017,9(12):87-90.
[3] 劉秀娟,梁立鋒.淺談校園氣象站的作用與運行[J].山東工業技術,2017(9):234-235.
[4] 王祎婧.示范校園氣象站的建立與發展探索[J].科協論壇,2018(5):35-36.
[5] 孫強.加強當前校園氣象科普工作的幾點思考[J].科技風,2017(24):123.
[6] 劉林霞.校園氣象科普工作的實踐——以湖北省為例[J].科協論談,2018(7):24-26.
[7] 王巧英,黃晨,吳金秀.校園氣象科普的重要性·現狀和新途徑[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9):52.
責任編輯:李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