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曉玲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消化內鏡護理實施無縫隙對接護理對提升其護理效率的價值。方法:納入本院(2017年08月-2018年10月)接收進行消化內鏡檢查患者(n=60)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表為基準,分為實驗組(n=30,實施無縫隙對接護理)、對照組(n=30,實施常規護理),對60例患者護理效率評估。結果:護理效率:實驗組護理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急性消化內鏡護理實施無縫隙對接護理的價值顯著,可明顯提升臨床護理效率,值得借鑒。
關鍵詞:急性消化內鏡護理;無縫隙對接護理;護理效率
消化內鏡為臨床進行消化系統疾病診療的常見器械,其在對消化系統病變檢查、疾病治療中均有顯著價值,但基于消化內鏡屬于有創性手術,在臨時實施過程中患者極易出現各種不良情緒,對臨床操作順利性產生影響,故需在檢查過程中配合進行護理操作,促進檢查順利進行。本次隨機選擇60例進行消化內鏡檢查患者,實施無縫隙對接護理,對其實施后護理效率進行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做如下匯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本院(2017年08月-2018年10月)接收進行消化內鏡檢查患者(n=60)進行研究,分為2組(隨機表),即每組樣本數:30例。
實驗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0-70(平均:45.0±25.0)歲;
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2-74(平均:48.0±26.5)歲。細致分析、對比2組(n=60)基礎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上報醫院倫理委員會,并獲得批準,納入研究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在實施臨床檢查前告知患者檢查中需注意事項,并叮囑患者最好準備,在檢查過程中加強對其生命體征的觀察,若出現異常及時停止檢查。
實驗組:無縫隙對接護理,(1)術前:護理人員需對患者心理、生理狀態進行評估,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其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聯合家屬針對性疏導患者不良情緒,提高其配合程度。在實施檢查前需對還既往病史、臨床癥狀有全面了解,并指導患者做好術前胃腸道準備[1]。(2)術中:根據檢查需求協助患者更換體位,以患者舒適度為前提對病室溫濕度、光照等進行調節。在檢查過程中需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并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測,一旦發現異常需及時進行干預[2]。(3)術后:檢查完畢護理人民需做好患者軀體保暖、遮蓋工作,并將患者護送回病房,為其選擇舒適度較高體位,且護理人員需與病房護理人員做好交接工作,術后加強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的監測,并遵醫囑進行治療,飲食需由流質飲食逐漸進行過渡,必要使準醫囑使用抗生素,避免發生感染。
1.3分析指標
1.3.1護理效率評估:從患者對護理操作、術前準備、術后指導、護患溝通等方面滿意度評估,分值:100分,得分、護理效率呈正比。
1.4統計學方法
SPSS22.0,計量資料(護理效率)用t進行檢驗、平方差[()]進行表示,2組數據資料,以P值區間(P<0.05)表示統計學差異。
2.結果
60例患者護理效率評估,詳見表一。結果顯示: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消化內鏡技術在臨床治療、診斷中均有極高價值,但患者對其臨床知識、操作原理等了解較少,且該檢查方法屬于有創性操作,故此患者極易出現各種不良情緒,影響消化內鏡檢查順利性,臨床有資料顯示[3],護理質量對檢查效果有顯著影響,故本次實施無縫隙對接護理。
無縫隙對接護理從術前、術中、術后三方面入手,通過提升護理人員臨床工作延續性、完整性,促進臨床檢查順利進行。術前對患者心理、生理狀態進行評估,可避免不良心理因素對檢查結果的干擾,術中為患者擺放合適體位,提高其檢查舒適性,并加強對其生命體征的觀察,避免檢查過程中出現異常情況。術后護送患者回病房,并做好工作交接,避免交接不到位出現的護理差錯事件,促進醫院服務質量的提升。本次研究中,實驗組護理操作、術前準備、術后指導、護患溝通4項指標評分高于對照組,該研究結果與于書畫[4]等相似性較高,于書畫研究證實無縫隙對接護理應用于急性消化內鏡護理中,既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又可提高護理效率有,這與本次研究一致,故無縫隙對接護理臨床價值得到證實。
綜合上述,急性消化內鏡護理實施無縫隙對接護理的價值顯著,對提升護理操作、護患溝通等方面護理效率有極高價值,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云青青.無縫隙對接護理提升急性消化內鏡的護理效率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03):159-160.
[2]趙含,梅萬甜.無縫隙對接護理模式在消化內鏡診療患者中的護理效率及滿意度研究[J].當代醫學,2018,24(20):178-179.
[3]亓靜.急性消化內鏡護理使用無縫隙對接護理的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27):156-157.
[4]于書畫.淺析無縫隙對接護理提升急性消化內鏡的護理效率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02):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