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喚維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4-0167-01 ? ? ? 中圖分類號: F323.3 ? ? ? 文獻標志碼: A
摘 ? 要:隨著我國農業科技水平與農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在不少鄉鎮地區已經開始實施機械化作業,但大規模普及仍存在一定限制性。目前農業生產領域面臨著城鄉勞動力大量涌向城市的形勢,機械化生產可有效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通過分析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所處的形勢,提出幾點利于發展的對策,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發展形勢;對策
隨著農村大量勞動力的外出,其對農業生產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農業機械化的存在恰好緩解了這一方面的不足,明顯節約了人力成本,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業機械化不僅是現階段農業發展的技術潮流,也是綠色農業、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業作為我國第一產業,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卻并未達到理想水平。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制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發展對策。
1 ?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形勢
農業機械化在我國農村地區正處于逐漸普及階段,已經對農業生產產生了根本性作用,但其推廣與普及仍會受到農民重視意識、經濟環境、技術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業機械的本質在于將傳統人工生產的方式以先進的農業生產器具所替代,從而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更快地將農產品商品化,提升經濟效益。由此可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是必然趨勢,其所處形勢較為樂觀,但在現實推廣與應用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制約因素,總結為以下幾點。
1.1 ? 應用成本偏高
由于農民經濟收入的限制性,農業機械偏高的成本會造成農民的負擔,因此不少農民寧可在人工勞動下延長勞動時間完成農業作業,也不愿購買小型機械設備。農業機械的維護、購買以及工作成本與農民的實際收入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加上農機柴油價格上漲,農業機械化在經濟條件較落后地區基本無法推行。雖說農民群眾的收入呈逐年上升趨勢,但是在農機購買力方面仍處于消費底層,農業并非其全部經濟來源。經濟上的制約會直接影響農民購買機械設備的積極性,對農業機械化的普遍推廣產生了明顯的制約。
1.2 ? 農機農藝脫節
農業機械的研發環節缺乏農業工藝方面的技術扶持,二者間融合不緊密,導致農藝標準與機械作業規范缺乏合理性。農業生產的運輸管理、田間管理、灌溉、收割、播種、土地翻耕等項目作業要求的機械工藝較為復雜,若機械與農業工藝無法緊密結合,將直接對機械的實際應用能力產生影響,繼而影響推廣效果。
1.3 ? 農業生產規模較小
由于我國農民在家庭土地承包制背景下大多為小戶經營,土地的分配較為零散,個人名下耕地面積較小,因此在灌溉、排水方面無法實現精準化管理。一些工作效率高的大型機械缺乏施展空間,在土地無法集中配合的情況下,大型農業機械設備的推廣可能性極低。而小型設備由于農機需求種類較多,在實際功能方面無法有效涵蓋,因此推廣受限。
2 ? 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對策
2.1 ? 完善服務機制
首先,政府部門在宣傳推廣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應引導培育農業機械作業、租賃、中介維修等相關市場,方便農民便捷地購買到更具實用性的農業機械,并能夠在指導下直接使用;其次,應建立專門的培訓機構,讓農民在購買機械后不會由于操作水平低或理論缺乏而導致無法使用或機械功能無法充分發揮;再次,應抓住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的大好時機,企業在機械化生產上讓零件更具互換性、通用化、標準化,在服務機制上完善售后流程,做好農業機械的維修、定期檢查、跟蹤保養工作;最后,在農業機械性能的檢測方法與評價標準上應制定統一規范,確保零件通用性,讓農業機械故障率降低、性能提高,滿足農民作業需求。
2.2 ? 農機農藝協調發展
在作業體系上,應讓農業作業環境更具標準化,在機械化作業過程中應用更具實用性的農業工藝標準,實現農機農藝一體化發展。在相關技術上,要注重二者間的有機結合,提升相互適應性,設計更符合農藝要求的機械設備,讓機械設備在農民經驗的總結下能夠表現出其適應性與應用優勢。
2.3 ? 強化政策導向
首先,政府應加強政策層面的導向,讓精細化農業得以推廣,針對更適宜運用農業機械設備的農村地區提高購置補貼;其次,在當前農業機械設備結構上加以改善,根據機械化發展需求相關性、企業經營狀況以及農業科研成果,推動研發、學習、生產全方面的共同發展;最后,強化市場管控,在加大相關財政補貼的同時讓農業機械市場管控力度得以增強,保障后續服務質量以及產品使用質量。
3 ? 結論
綜上所述,在現代化農業發展過程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是必然趨勢。雖說目前農業機械化的推廣仍存在著制約因素,但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我國農業的發展必將促進機械化的廣泛推行。
(收稿日期:201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