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長城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4-0166-01 ? ? ? 中圖分類號: F323.3 ? ? ? 文獻標志碼: A
摘 ? 要:農業機械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但根據目前我國農村機械化水平狀態而言,機械化的廣泛推行仍受到不少因素的阻礙,如發展動力不足、農民認為缺乏經濟實用性及耕地規模制約等。首先分析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關鍵影響因素,并從發展策略角度提出幾點建議,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影響因素;發展策略
農民的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水平、耕地規模、思想意識等均會對農業新技術、新設備的推廣產生影響。對于農業機械化發展,必須從法律法規、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經濟扶持等方面著手,深化農業作業領域,提升農機作業水平,讓傳統農業逐漸向著現代化農業方向轉化[1]。本文以農業機械化發展為切入點,研究了影響發展的關鍵因素及發展策略。
1 ? 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關鍵影響因素
1.1 ? 農民思想認知因素
由于農民經濟水平存在一定程度限制,且農業是其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在購置農用設備或小型機械時通常需經過長時間的思考與資金籌集,同時還會考慮到該設備是否適合于自己的土地需求范圍。購買設備時,農民要綜合考慮價格、范圍以及工作性能,確保其價格的合理性以及機械的實用性在自己的承受范圍內,才會刺激其購買欲望[2]。否則一旦認為某一機械設備性價比不高,農民便不愿意投入大量人力成本增加勞動時間。
1.2 ? 理論與技術能力因素
農民會受到受教育程度的影響,在機械設備的實際操作以及后期修理、維護等方面存在明顯限制性,這是制約機械化發展的常見因素。不少農民在購置機械后無法有效使用或無法充分發揮其各項功能,導致機械化作業水平仍處于偏低狀態,久之便不再信任政府推薦的農業機械,而退回到傳統農業人力作業的階段。雖說目前農業服務部門在社會化水平發展上投入了較多精力,但仍有部分農戶在受教育程度偏低影響下,并未重視機械化需求結構與農村勞動力的匹配程度。
1.3 ? 耕地規模因素
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仍處于逐步發展階段,存在較大差距。目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應用能夠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產生一定程度的調動效果,但也會由于經營規模較小、土地分配過于零散而導致部分大型農業機械設備無法有效應用[3]。如聯合收割機等,雖然工作效率較高,但在多數農村地區根本無法廣泛推行。這些不利因素造成不少地區只能夠應用小型機械或仍延續著原始耕種作業方式,使得勞動生產效率無法提升。
2 ? 農業機械化發展策略
2.1 ?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農村地區在農業產業結構上應適當進行調節,逐漸將傳統的人力作業模式轉變為以機械為主的作業模式。同時,將部分從種植業中解放的農民培養成其他行業的工作人員,例如農副產品加工以及養殖業,讓農業的各項品種及門類得以擴展,讓農民不再局限于種植業,幫助種植業、加工業、養殖業形成綜合發展、規模發展狀態,讓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成為機械化發展的推廣力量。
2.2 ? 推行優惠政策
考慮到農民在設備購買上的經濟收入限制性,在機械化推廣期間可在市場環節加以干預,給予一定政策及資金扶持,提升農民的購買欲望。通常農民在沒有看到應用機械化作業產生收益的情況下購買熱情較低,因此可加大此方面的購買意識教育。考慮到農民購置機械設備具有較強的季節性以及其購買的經濟實力,可鼓勵農民采用集資購買的方式,在購置機械設備后輪流使用,或吸收社會上部分閑散資金給予一定扶持,讓機械應用于實際農業生產之中。
2.3 ? 強化技術培訓與后期服務
在農民購置農業機械設備后,農機人員是與其接觸最頻繁的技術性人員。作為中間服務環節,廣大農戶與農機作業委托機構之間可形成培訓形式,加強基層工作的指導與服務,讓農民的基礎教育得以提升。要重視科技型人才的培養,讓農民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機械的各類功能,在科學使用下降低設備維修率、報廢率。除此之外,還可強化農機信息服務網絡建設,以數據形式讓農民看到機械設備的投入在農業生產上的優勢,并在平臺上發布市場擁有量、農產品價格、生產需求量等信息來促使農民提升作業效率,認識到推廣機械化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綜上所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背景下,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現代農業屬于重大任務。農業機械化發展是發展現代農業、科技農業的基礎,必須客觀看待目前影響農業機械化推廣的關鍵因素,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有效轉型。
參考文獻:
[ 1 ] 吳瑛莉. 基于SWOT和AHP法的金華市農業機械化發展環境研究[J]. 現代化農業,2017(01):57-59.
[ 2 ] 黃玉祥,張慶凱,李衛,等.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要素集聚特征及發展策略[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7,38(08):112-115.
[ 3 ] 戴穎秋.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加快農業發展轉型升級[J]. 吉林農業,2017(22):48.
(收稿日期:201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