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電子商務隨之興起,網絡交易中涉及知識產權侵權的問題也日益受到關注,但目前不論是在理論界或者實務當中對于有關概念并不明晰。電子商務經營者與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概念看似很像,仿佛有著必然的聯系。本文即從兩者定義和分類出發,對兩者的概念及關系展開進一步的討論和明確。
關鍵詞:網絡服務提供者;電子商務經營者;分類
1 域外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定義與分類
網絡服務提供者,泛指向世界使用互聯網的用戶提供因特網接入和相關服務的機構。1世界各國對網絡服務提供者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主要是因為網絡技術發展很快,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也在不斷重建。所以對網絡服務提供者概念以及分類需要正確界定。
首先是美國分類。美國通過1988年的《數字千年版權法案》(簡稱DMCA)將其區分為兩種主體,一種是“為用戶指定的終端提供數字在線通信連接、用戶所選擇材料的傳輸或傳送,且對發送或接受的材料內容不做任何修改的法律主體”,一種是其他提供在線服務或網絡訪問或設施操作服務的法律主體,兩種主體的免責條件也不同;2其次是歐盟分類。歐盟2000年頒布的《電子商務指令》中通過不同的免責條件專門規定分類了中間服務提供者,具體是按規定分為三類,即:純粹傳輸服務、緩存服務以及宿主服務;再來看德國分類。德國1997年頒布的《多媒體法》中將網絡服務提供者分為信息提供者、網絡接入或自動傳輸服務提供者、主機存放服務提供者三類,以分清各自對應的侵權行為及責任承擔。3
綜上所述,以上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美國、德國以及歐盟對網絡服務提供者按照功能或服務的不同進行了分類,且均針對不同的分類進行了有區別的免責規定。另外,上述三種分類中可見也有相似的分類標準。
2國內對網絡服務提供者分類的主要依據
在我國,在理論學界和司法立法中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分類會有不同的見解。在學界,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包括網絡上一切內容服務提供者和中介服務提供者;狹義的僅指各類開放性的網絡(主要指國際互聯網)提供信息傳播中介服務的主體,僅指網絡中介服務提供者。在關于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分類方面,我國學界分類主要包括以下三種:網絡服務提供者、網絡接入服務者和在線服務提供者。還有一些學者仿照美國法和歐盟法將除網絡內容提供者以外的其他服務提供者統稱為“中間服務提供者”,但并未指明這兩大類網絡服務提供者及其侵權責任的區分標準。4
在我國立法中,2000年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中提出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和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者;2000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僅對“提供內容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認定進行了單獨規定,但并未區分其他類型及責任;2005年的《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增加了一種“互聯網內容提供者”的概念,但同樣未界定不同分類涵義;在《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中區分了四種類型:即提供網絡自動接入或自動傳輸服務、提供自動存儲服務、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提供搜索或者鏈接服務;在《侵權責任法》中僅明確提出了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概念,但并未對其進行分類或區分侵權責任;在《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司法解釋》中增加了一種“提供文件分享技術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商務部于2009年出臺的《網絡交易服務規范》中將其區分為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網絡支付平臺提供商以及網絡交易輔助服務提供商。我國工商總局在2014年的《網絡交易管理辦法》中提出第三方交易平臺經營者的概念,并將其明確定義,僅指提供網絡交易服務的平臺提供者。5
綜上,學界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分類多樣,而我國立法中尚未對網絡服務提供者進行統一的界定和分類。但商務部、工商總局等行政管理部門卻從自己的部門職能角度對其進行了分類。
3電子商務經營者與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界分
根據《電子商務法》的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具體包括三大類。結合實踐來講,第一類是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也就是像淘寶、天貓以及京東等這一類經常被用到的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在電子商務中為交易雙方或者多方提供網絡經營場所、交易撮合、信息發布等服務。第二類是平臺內經營者,是指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電子商務經營者。同樣以淘寶或閑魚為例,淘寶網上的賣家或閑魚網上的賣家就是平臺內經營者的存在。第三類是通過自建網站、其他網絡服務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電子商務經營者。
從上述概念內容綜合前文內容可以明確的是,兩者概念是不同的。與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相比,電子商務經營者概念中有其最顯著的特點,即在于“經營”這兩個字。經營活動是指以營利為目的的持續性業務活動,這是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概念中不存在的內容。從這一特征來講,可能會導致產生的觀點就是,網絡服務提供者如果提供的是免費服務就不應該將其歸于電子商務經營者的范圍。但事實上,即便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免費服務,但其大多數還是為了最終的營利目的。6因此,網絡服務提供者應該被包含于電子商務經營者的范圍。再具體來講,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類似于網絡服務提供者分類下的“網絡平臺服務提供者”。同理,由于電子商務的經營性特點,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概念范圍也應包含了網絡服務平臺提供者的內容。除此之外,從法律條文中也可知平臺內經營者是網絡服務提供者不涉及的范圍。這也就再一次佐證了網絡服務提供者屬于電子商務經營者的一部分。
綜上,筆者認為電子商務經營者的概念包括了一般的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概念,也就是說電子商務法的調整對象也包括了最終有營利目的的網絡服務提供者。
參考文獻
[1]申屠彩芳:《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2]徐楠軒:《我國電子商務知識產權保護的挑戰與對策研究以專利侵權責任為視角》,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3]魯春雅:《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法的類型化解讀》,《政治與法律》,2011年第4期。
[4]張新寶主編:《互聯網上的侵權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5]崔聰聰:《論電子商務法的調整對象與適用范圍》,《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第82頁。
作者簡介:
沈媛媛(1994-),女,滿族,吉林通化人,寧波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