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琳琳 張祎愷
摘要:在企業、城市和區域的發展過程中,人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科技人才更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提高地區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京津冀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本文意在研究河北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河北省科技人才引入和保留的影響因素,以及如何抓住機遇,吸引科技人才聚集的對策分析,以期為政府及企業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科技人才;人才聚集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但由于存在產業結構差異和人才結構差異、人員素質、地區定位等眾多因素,河北省的發展始終不盡人意,嚴重滯后于北京和天津,并由此影響了京津冀地區的協調發展。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在京津冀發展功能和規劃定位上有很大的差別,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我國2017年設立了坐落在河北省內的雄安新區,雄安新區在發揮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作用之外,重要的目的也是要推動京津冀的協同發展。
一、影響河北省科技人才聚集的主要因素
(一)與臨近的北京和天津相比,河北省經濟發展狀況
經濟發展的程度是地區物質生活條件及水平、科技發展水平、就業機會、收入水平等多方面的體現,是吸引入才,尤其是較高層次的科技人才的重要因素。另外,人們在考慮經濟發展條件時,通常還會考慮自身對于地區經濟消費的承受能力,如本課題研究對象為京津冀地區,北京和天津發展程度和速度毋庸置疑,但帶來的物價高、房價高、交通出行缺乏便利性、收入與消費差距較大等問題。尤其是在北京關于住房和車輛的一系列相關政策出臺后,對于受戶籍、車輛等政策限制的人才來說,一線城市在“擠出”部分勞動力,就業發展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二)創新環境方面
創新環境包括地區政府對科技工作的投入程度、對創新工作的重視和支持、科技創新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地區科技創新氛圍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高新技術企業等都是科技和研發人才的主要載承載體。京津冀地區之間中高端科技人才聚集情況不平衡,也和高校的分布很有大的關系。北京和天津聚集了眾多的知名頂尖的院校,為人才培養提供了載體,為人才的聚集提供了通道。而河北高等院校較少,根據河北省統計年鑒,2017年全省高校120所,且院校的學術及科研水平有限,直接限制了地區人才的流入和培養,甚至形成了馬太效應。同時,河北省政府對于創新及科研創新型企業的支持力度不足,也造成了科技人才吸引力不足,而科技人才短缺又加劇了科技人才引人的難度,形成不了聚集效應。
(三)河北省教育資源方面
地區的教育資源和水平對人才流入和聚集的影響從兩個方面和時期來看。上文提到的地區教育水平、高校數量和質量等因素對于人才的流入較為直接的作用,高校提供了培養人才的平臺,和留住人才的第一步。另外,從對人才的吸引力的角度,對于較為年輕的人才,處于未婚或子女較小的階段,對于教育資源的需求不大,要求不高,反而會對教育水平較高的地區的教育高消費有排斥和懼怕的心理。而對于較為成熟的和子女年齡稍大的科技人才來說,由于考慮子女今后的發展,他們重視地區的教育資源和質量,希望為子女的教育謀求便利性和發展性。北京和天津具有很大的高考優勢,并且聚集了眾多名校,高考和高校優勢為其吸引和留下了很多人才,而河北省高考分數線高、錄取率低,同時在高校的數量和質量上存在很大的差距,也是導致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四)生活環境方面
生活環境包括生活便利性、生活舒適性、生活成本的可承受度、社會文明度等多方面因素,科技人才屬于相對較高層次的人才,生活環境是其追求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工作流動的重要目標之一。一方面,相對落后的地區經濟制約著城市的軟、硬環境,另一方面河北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承載著疏散北京地區工業企業,甚至是對環境有污染的企業的任務,環境也會受到影響。2015~2017年左右是河北省空氣質量很差的時期,尤其是在冬季,全國空氣質量最差的十個城市當中,河北省占到一半以上,空氣質量的惡劣使一部分有能力的人群選擇逃離,到南方空氣質量好的地區工作和生活,其中不乏科技人才。
二、吸引和聚集人才的對策建議
(一)借助雄安新區機遇促河北發展
河北雄安新區是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其定位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緩解北京的“大城市病”,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雄安新區的建立和發展有利于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加快補齊區域發展短板,提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水平,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同時是培育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引擎。所以,從雄安新區戰略定位上來講,承載著優化人才配置,調整京津冀之間的空間和人才分布的作用,對于人才聚集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能夠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同時高度關注和培育創新,即將有眾多相關企業入駐,對于科技人才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二)加強和完善科技人才引進機制
近些年來.全國各地包括天津紛紛出臺各項政策吸引人才,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從政府層面,河北省應出臺相應人才吸引政策,完善引進人才和相關優惠政策、從政策和資金上加大對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創業支持,完善科技企業來冀的投資政策,同時建立和完善創新創業平臺、通過科技人才的進入來發揮他們對人才群體的引領作用,產生聚集效應,吸引更多的人才。
(三)調整產業結構,利用重大項目和產業集群引入和聚集人才
產業結構決定了人才的結構,而人才的結構又會影響產業結構。河北以資源密集型的重化工業和農業為主導,工業發展與京、津兩地相比處于劣勢地位。2018年,河北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3%,增速較快,但底子較弱,現在仍不盡人意。產業集群也是聚集人才的途徑,發展高科技含量及具有高附加值的產業和產業集群,才能為科技人才提供載體,使人才有發展的平臺,才會進一步促進科技人才的聚集。
(四)注重人才的培育
除重視吸引人才的環節之外,更要重視人才的培養。河北省高校數量雖不算少,但總體質量和水平偏低,碩士以上學歷較少,如2017年,全省博士生在校人數僅有3000人,碩士4萬余人,其中理工類學科一共占不到一半的比例,制約了高層次人才的直接流入。對于河北省高校的發展,基于自身實力和資金的限制,可以采取高校聯盟的方式,在聯盟內有側重點的集中發展,形成各高校的特有的專業特色和優勢,利用自身特色優勢和相關大型企業合作,形成產學研合作,培養既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又具備相關實踐能力的科技人才。
(五)完善人才服務機制
對于人才引進之后的各種手續要做到流程簡化、服務高效,同時后續的服務工作也要配套好。同時注重引進入才家屬的安置,弱化家庭因素對于人才引進的負面影響,提高科技人才的地區滿意度,從而培養其忠誠度,達到留住人才從而進一步聚集人才的目的。
(六)完善城市軟硬環境
對城市軟硬環境的追求貫穿人才需求的各個層面,首先是城市自然環境和一般環境,包括城市的基礎設施、綠化程度、城市的整潔、交通狀況、城市智能化,等等。其次,對于科技人才聚集較多的產業園區,要注重園區內基礎設施、生活設施條件等等,打造人性化的工業園區環境,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
三、結語
總之,河北省應利用和參照推拉理論,綜合各項影響因素,從全局出發,查找出河北省“推”人才和“拉”人才的原因,糾正和排除“推出”人才的因素,完善和增加能夠“吸引”人才的因素,促進河北省科技人才的引進和聚集。
參考文獻:
[1]霍麗霞,王陽,魏巍.中國科技人才集聚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9.
作者簡介:
孫琳琳,張祎愷,河北工程大學,河北邯鄲。
基金課題: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京津冀協同發展視閾下河北省新興產業依托京津科技人才驅動發展研究》(項目編號:HB15YJ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