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已過,秋收在即。記者近日在糧食主產省安徽的多個地方調查了解到,受自然災害頻發、糧食價格下行、農資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部分產糧大戶陷入連續虧損困境,“棄租”者接二連三發生。有的縮減租地規模,有的拖欠農民租金、經銷商農資款,甚至為此對簿公堂,有的干脆放棄耕種或直接“跑路”。而這勢必影響農業規模經營發展。對此,當務之急在于多管齊下,建立土地流轉租金預付機制,健全農業支持和保護體系,完善金融保險扶持政策等,既保護農民利益不受損害,也讓產糧大戶有錢賺、有奔頭。
產糧大戶頻頻“棄租”
“我去年流轉了710多畝地,種著一季水稻、一季小麥,其中有188畝地生產條件惡劣,連續虧損三年,無奈之下今年丟掉了,現在只剩530畝了。”安徽滁州天長市一位張姓家庭農場主說,周邊幾個產糧大戶也棄租了一些土地。不論是忍痛棄租還是無奈跑路,流轉的土地被棄置都引發了一系列問題。
?這位張姓家庭農場主原來在上海經營一家裝修公司,9年前返鄉成了產糧大戶。他告訴記者,這幾年接連遭遇自然災害,經營效益連續下降。以小麥為例,正常年景一畝地收成800元,成本700元(包括生產成本500元、租金200元),每畝賺100元。去年收成500多元,每畝虧約200元,今年小麥收成600元,每畝虧100元。
?不僅天長市,安徽省其他多個地方也出現棄租現象。記者從安徽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宿州市碭山縣一個家庭農場2013年流轉土地300多畝,租金1000元/畝,夏季生產小麥、秋季生產玉米。2013年以來由于玉米價格下跌,從1.2元/斤跌到0.8元/斤,正常年景也只能收支持平,難以為繼。經與農戶商量,不愿意降低租金的,就協商退掉160畝。
?宿州市是農業大市,地處平原,地塊條件較好,租金價格一直較高。據宿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金海介紹,截至去年底,宿州市的農村土地流轉面積為423.18萬畝。“近兩年來,因為有一些大戶棄耕,土地租金的價格略有下降,雖然土地流轉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但增速明顯放緩。”
?有的產糧大戶忍痛棄租,有的無奈跑路。記者近日來到皖東地區一個村采訪“棄租”情況,該村黨支部書記知道來意后直搖頭。“這幾年,流轉土地虧本的不少,我們村里有2個大戶實在干不下,就跑路了。”他說,其中有個產糧大戶2012年起流轉土地,因經營管理不善,前年他連種在地里的水稻都沒收就不顧合同跑路了。
?原來,這位產糧大戶當時流轉約300畝土地,稻谷還在田里,看本錢撈不回來了,就跑了。這個村組織人員把水稻收割、銷售了,一畝地租金大概600元,收上來的稻谷不夠支付農戶的租金,大戶還欠經銷商的化肥、農藥錢。
成本高企“看天吃飯”難倒承包人
?記者走訪發現,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一些地方的產糧大戶的“棄租”,折射出當前的農業生產經營面臨一定困難,除了自然災害頻發外,還包括溝渠水利不配套,高標準農田建設相對滯后等多重因素。部分產糧大戶反映,在農業生產條件惡劣情況下,當遇到自然災害時,越是規模經營可能虧得越多。“自然災害頻發,旱不能灌,澇不能排,主要在于我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還有欠缺。”宿州市埇橋區一位李姓種糧大戶告訴記者,他流轉了8000多畝土地,雖然在農田水利建設上投了近800萬元,但依舊達不到高標準農田的要求。
?“去年秋季接連下雨,水排不出去,我7000多畝大豆全爛在地里了,虧了600多萬元。”這位李姓種糧大戶說。“我包的土地地勢低,去年大雨,1000多畝地,基本顆粒無收,虧得狠吶。”皖北地區一位陳姓種糧大戶說,地的基礎太差,高低不平,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做排灌,沒能躲過大雨。農資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不斷飆升。天長市優品家庭農場主張治岑等反映,從2015年開始,糧食價格走跌,但農資價格卻持續走高,利潤空間被不斷擠壓。“辛辛苦苦干一年,加上家里人的工資,扣除成本肯定是虧本的。”
?“2016年,一噸普通肥料2000元左右,今年漲到了2400元。2016年一個人工一天最高工資150元,現在200元出頭。” 張治岑算了一筆賬,“沒辦法,花了大價錢買的農機,不包地就成了一堆破銅爛鐵,這幾年種糧的收益實在是太低了。”土地流轉推高了租金價格,加大了流轉大戶的經營成本。亳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孫德平表示,近年來,在政策引導下,該市土地流轉熱情較高,但租金在去年也達到最高點,一些城區近郊土地流轉租金已經超出每畝1000元價格,僅靠種糧很難盈利。而且,一旦遇到自然災害就會遭遇虧損。
記者走訪了解到,目前,各地已從農業補貼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補貼,但多位受訪者認為,這還不夠,建議在新增加的農業投入中,適度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讓種糧者有錢賺、有奔頭,謹防出現土地無人耕種、農業產業化放緩的不利局面。
?(摘自《經濟參考報》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