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處于真空狀態,沒有大氣層的保護,溫度變化很大,太陽照射時溫度可高于100℃,無陽光時溫度可低于-200℃,同時存在各種能傷害人體的輻射。為保障航天員在出艙活動中能安全、健康和有效地完成任務,需要有出艙航天服、航天員在艙外乘坐的機動裝置、完成任務所需的工具、固定航天員身體的設備及安全帶等裝備。艙外航天服是出艙活動中最重要的裝備,相當于一個微型航天器。它將航天員的身體與太空的惡劣環境隔開,并向航天員提供大氣壓力和氧氣等維持生命所需的各種條件。
由于宇宙飛船、空間站、航天飛機這些載人航天器密閉艙內的人造氣壓、空氣組成基本與地面相同,因此航天員體內吸有一定量的氮氣。而航天服內的氣壓較低,僅為大氣壓的27.5%。航天員如果猛然出艙,遇到低氣壓后血液供應不上,溶解在脂肪組織中的氮氣游離出來因不能通過血液帶到肺部排出而形成氣泡,可能造成氣栓堵塞血管,引發嚴重疾病。所以航天員出艙前需要吸取純氧將體內氮氣排出,以排除隱患。
在太空行走的航天員由于沒有參照物,無法分清物體的遠近大小,也無法判斷其速度快慢,如果無保險措施,很容易丟失在茫茫太空中而成為“人體衛星”。所以太空行走需要采取保險措施——用安全帶將航天員與航天器連接起來,防止航天員在太空中走失。
有些人以為“太空行走”是航天員在太空散步,其實,太空行走與人們在地面行走完全不同。因為太空一無人行道,二沒有馬路,所以無處可走;而且航天員在太空處于失重狀態,飄來飄去也沒法行走。航天員移動身體是靠手、機械臂或載人機動裝置,而不是通過腳。為了方便航天員的行動,設計人員在航天器的里外都安裝了一些扶手,航天員可用手握住一個個扶手來回移動身體。因此“太空行走”只是一種俗稱,嚴格地講應該叫“出艙活動”。
(摘自《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