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7年,空想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提出了8小時工作制的概念,他認為人一天應該“8小時勞動,8小時休閑,8小時休息”。
1877年5月1日,美國工人進行了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總罷工,“8小時勞動,8小時休閑,8小時休息”的口號正式成為運動綱領。在工人的龐大壓力下,美國國會在幾年后推出法案,“建議”企業執行8小時工作制。但是,隨著國會“建議”的出臺,當時美國很多工廠迅速推出了“計件工資”制度——你能拿到多少工資,按完成多少產品來結算,大多數工人到頭來還是被迫“自愿”加班,以便填飽肚子。
直到20世紀初,一家公司主動執行了8小時工作制,甚至嚴令禁止工人們超時工作,這就是1903年成立的福特汽車公司。事實上,福特這樣做自有道理:福特是美國也是世界上首創流水線生產模式的汽車生產商,而在流水線上,每個工人必須高度集中精力,一旦有一個環節因為工人勞累過度出現了差錯,很可能意味著當天的所有產品都將報廢。這個損失,靠多剝削一點工人的加班時間是補不回來的。那么,如何讓工人集中注意力呢?當然是嚴格規定上班時長。
福特公司的這種改革,在配合流水線生產模式后爆發了新一輪效率革命,先是在全美被爭相效仿,而后又迫使英法等國學習。最終這種潮流在世界范圍內變得不可逆。 ? ? ?(摘自《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