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嬌嬌


練習課是小學數學重要課型之一,是新授知識的補充與發展,是挖掘學生創新潛能、發展學生智力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卻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的問題。要想提高練習課的有效性,筆者認為,教師應轉變觀念,重視練習中的反饋,讓練習反饋“說有熱度,學有法度,練有效度,思有深度”。
說有熱度,在分享中點燃學習熱情
練習課往往被上成傳統的講評課,學生只是靜靜地聽,長此以往就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呢?分享式教學在此方面具有很大優勢。以認識時間的練習課為例,課上,我出示了一張圖片(見下圖),隨后拋出問題:他們可能什么時間去圖書館?
問題一出,各小組沸騰了。
組1:我們組用排除法來解答這道題,8:20開始做作業,所以7:50不可能;因為10:30要去少年宮,所以也不行;8:25,寫作業才用5分鐘,也不大可能。所以,最好的答案是9:10。
組2:我們組是畫時間軸,時間發生在8:20之前和10:30之后的都不可能,再考慮8:25和9:10哪個更合理。從8:20到8:25只用5分鐘做作業,一般不太可能,所以9:10比較合適。
組3:我們同意前兩個小組的發言,做這種題要想想我們的生活實際才可靠。
學生們充滿自信地交流著想法,這才是有溫度、有熱度的練習反饋課。
學有法度,在分享中掌握有用的方法
練習課的功能不僅是鞏固新知,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活用所學知識,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復習畫線段這一知識點時,有這樣一道題:小牛想考驗一下小羊,它拿來一把只有3個刻度的尺子,可以量出哪幾種長度?
學生毫不猶豫地回答:“3厘米和5厘米。”“還有其他想法嗎?”課堂沉寂了十幾秒后,學生的小手紛紛舉了起來。一個學生自信地回答:“我們從刻度3畫到刻度5,就是畫了2厘米長的線段。”“你是怎么想到這個方法的?”他高興地答道:“我們學過怎么用斷尺畫線段啊!”本以為驚喜就到這里了,沒想到還有一個學生補充說:“這個答案應該有很多很多種吧?用3厘米的線段不斷地畫,可以畫6厘米、9厘米......”隨著他的講解,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練有效度,在分享中促進思維效能
學生在分享與交流中經驗不斷豐富,在碰撞與溝通中思路不斷融合,數學思維也得以形成。例如在復習完“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是多少”的基本題后,我緊接著拋出一道題:“梨有34個,蘋果比梨多(少)6個,蘋果有多少個?”答案很快就出來了。我又拋出一道題:“梨有34個,梨比蘋果多(少)6個,蘋果有多少個?”果不其然,這次出現了兩種聲音。“這和上一題不是雙胞胎題目嗎,怎么列式卻不同呢?”學生展開熱烈討論,在爭辯和分享中弄清了此題的關鍵是“誰和誰比,誰是大數,誰是小數。不能看見多就用加,看見少就用減”。
思有深度,在分享中形成深刻共識
沒有靈魂的數學課平淡無味,沒有思想的數學課缺乏靈氣。教師在教學中應深入挖掘練習中所蘊藏的各種數學思想。例如在講解“把一根彩帶對折,再對折,這時每段長5厘米。這根彩帶原來長多少厘米?”時,有的孩子巧妙借紅領巾、脖子上的鑰匙繩、小紙條等實物動手折,有的孩子則借助畫圖法計算。有聲的分享中傳遞著無聲的數形結合、數學思想,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也促進了對數學思想的感悟。
在分享式練習課教學中,孩子們學會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分享式數學練習課,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集美中學附屬濱水學校)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