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瓊
一提起寫作文,一些學生就會愁眉苦臉咬著筆桿“冥思善想”,結果還是無從下筆,無話可說,或“三言兩語”“高度概括”“空洞無物”草草收筆,圖完成任務了事等。所有這些都是學生怕寫作文的表現。學生之所以“怕”,關鍵在于學生沒有寫作文的興趣。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寫作文的興趣呢?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會。
一、消除作文神秘感,培養寫作自信心
作文,對小學生而言,就是練習運用自己學過的字詞,即學習運用語言文字。小學生練習寫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親身經歷,用恰當的語言文字寫出來,并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所以,作文并不神秘,無所畏懼,相信自己能寫會寫,要讓學生有這種良好的寫作心理。在平時的練筆中,讓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想像中的事物,只要真情實話就好。教師在批閱時堅持“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結合每位學生的寫作狀況批注。尤其是對寫作基礎較差的學生,都予以表揚鼓勵,這樣學生會信心倍增,干勁十足。對學生作文中出現的毛病,不要在課堂上點名批評,而是以書面語言交談。在學生的日記中常常會發現他們的喜怒哀樂,同學之間鬧矛盾,師生之間有誤會,這時我會給學生的評語中進行交談,與學生同喜同樂、同哀同怒。有時,學生會讓老師替他保守秘密,我會批上一句“決不泄密”。長期如此,師生之間有一種朋友式的情誼,因為“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不僅積極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文,而且還主動寫日記,對作文有很大的信心。
二、觀察積累,激發寫作欲望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能夠從生活實際中捕捉作文材料是小學生寫好作文的基礎。這無疑要求教師首先要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留心觀察周圍的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當然,教師首先應教會學生觀察,教學生觀察要有目的性,在觀察中動腦筋思考,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發現事物的本質,并作好觀察筆記。其次,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積累,以解決做無“炊”之“米”。大千世界,包羅萬象,各具特色。如山川河流、樹木、花卉、公園、活潑亂跳的動物、各種游戲活動、生產勞動、家務勞動、社會調查,以及人們有個性特點的又非常豐富的交際語言,還有變幻莫測的自然現象等,都是學生極好的作文素材。只要教師引導恰到好處,鼓勵學生將觀察到的事物、現象,用富有感情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那么,學生寫作欲望將得到激發。
三、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在讀中學寫
首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的好奇心強,求知欲高。他們對身邊的事物都感興趣,總想弄個明白。只要教師留心,善于捕捉這些求知火花加以及時引導,并開展一些專題讀書活動,學生對課外閱讀就會發生濃厚興趣。其次,根據學生特點,向其推薦有益讀物,要求內容健康,體裁多樣,適合兒童年齡特點、知識基礎和閱讀能力的,如《昆蟲記》《愛的教育》《語文課外閱讀》等。再次,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泛讀、瀏覽,知道基本內容,作品結構、選材、語言風格等。在此基礎上進行精讀、讀出弦外之音,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另外學會做讀書筆記、劃要點、批意見、記要領、作摘要、寫心得,也就是要學生動腦筋、動手,這樣就起到了在閱讀中積累、練筆的作用。
四、多種形式的評比激勵
除了教師的情感鼓勵外,在學生中開展不同形式的寫作評比也非常重要,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第一,榜樣示范。每次單元作文的佼佼者由教師在學生中朗讀,并指出長處所在。練筆中所選的文章由小作者自己在班上朗讀,對寫得精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板書在黑板報上。這樣一來,對寫得好的同學是一種鼓勵,對落選的同學是一種鞭策。第二,學生自評佳作。每學月一次,教師規定范圍,給學生充足的寫作時間,寫成后每位同學上臺朗讀自己的作文,由學生自己評出優秀的作品,在年級中交流。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對作文的自我修改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五、寫作形式不拘一格
教師要不斷提高作文教學水平,就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過分強調“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就會扼殺學生的創造性。因此,除了單元作文按書本的要求寫外,我對作文教學方式進行了改革創新。學完一篇課文,我會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假如你是本文的主人翁,你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假如你會寫,你該怎么寫?或寫讀后感,或續寫,或創設情景改寫。如果在班上發生了一件事,我會要求學生在日記中反映出來。如果對某個學生進行說教,我會讓他在日記中寫出內心的感受來。總之,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抓住一切機會,讓學生感到有許多東西可供自己寫,這對學生的寫作興趣無疑是一種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