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垚 李雨琪
摘要:隨著全國各地研學試點的推出,研學旅行也受到了教育界和旅游界的廣泛關注,重慶作為教育部批準的研學旅行試驗區,近年來研學旅行也得到了大力的發展,但其中的研學產品還是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我們不斷發現,不斷解決,以促進重慶市中小學研學旅行的健康持續發展。
關鍵詞:研學旅行;重慶市中小學;研學產品;特色;質量
一、重慶市研學旅行產品存在的問題
(一)研學旅游產品模式單一,缺乏地方特色
現階段重慶市研學旅游市場發展迅速,但是研學旅游產品的質量跟不上迅猛增長的需求量,絕大多數的旅行社在研學旅游部分更關注的是團隊人數,在接待不同地區、不同年齡階段的研學團隊時,統一打包,模式單一,研學路線大多數是各科學文化館與高校參觀體驗相結合,或者前往研學基地做一些知識游戲。這些研學線路與市場上其他旅行社的研學線路都是大同小異的,未能深入挖掘重慶自身悠久的歷史文化,并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研學旅游產品。
(二)研學旅行產品內容更重游輕學,缺乏高層次產品
研學旅行是學生帶著學習任務的旅行,體現研學主旨。其目標和主題是否明確、可行,直接影響研學旅行效果及學生的參與程度。當前很多學校把研學旅行納入綜合實踐課程體系之中,但部分學校缺乏對研學旅行教育價值的準確認知,出現把研學旅行等同傳統春游、秋游等活動,“游大于學”“重游輕學”,甚至出現“放羊式”旅游活動,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有力的指導與管理。部分學生雖身處研學團 隊,手握“研學任務手冊”,但不會使用和學習,使其僅僅成為一種表相,研學旅行的研究性、體驗性特點毫無體現,有的學生直接通過手機搜索網絡上的答案,填寫手冊,敷衍了事,嚴重違背了研學的目的。甚至一些花費巨大的海外游,也往往停留在 “走馬觀花”式的參觀校園、合影留念等表層活動上。
(三)研學旅行產品特色不明顯,難以同普通旅游產品區分
研學旅游是深化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進行產品設計的過程中應首先突出“教育”的作用,合理運用當地文化教育資源,塑造高層次的文化旅游。重慶研學旅游雖廣泛運用當地文化教育資源,積極將高校、博物館以及部分歷史文化景區結合到產品設計中,但在對“教育”意義的發揮上浮于表面,在講解與操作過程中缺乏針對性,關于“學”還是“游”難以明確區分,產品的教育性、參與性以及體驗性也未得到充分體現,特別是大多數研學旅游產品形式更類似于一種遠途的“春游”,研學旅游的學習價值與教育意義并不顯著。
(四)研學團隊學員過多,高質量輔導教師匱乏
目前重慶市的研學旅行中,并沒有專業的研學輔導員,多數是由具有導游資格證的普通導游進行帶隊講解,或者在固定的的景區博物館等有專業的講解員進行知識講解。一個團隊學生大多在40人左右,類似一個規模較大的旅游團,配備1名學校老師、1名旅行社 研學導游人員。在實施中學生人數較多,并且學生的年紀小、自我約束力差、人際交往能力欠缺、面對突發情況難以處理,所以在人流穿行不斷的開放空間,教師、輔導師無法照顧周全,更難完成對學生的全面評估,甚至輔導師在講解知識時有的學生早已游離團隊。
二、重慶市中小學研學旅行產品研究對策
(一)深挖地方特色,推進區域合作,建設特色研學產品
重慶地域廣闊,除主城9區外,還包括其他29個區縣。各區縣的旅游資源各不相同,充分挖掘本土資源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區域間研學旅行合作和研學旅行資源共享是促進重慶市研學旅行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重慶研學旅行資源包括紅色革命遺跡(白公館、渣滓 洞、紅巖村)、歷史文化名勝(大足石刻、豐都鬼城)、巴文化 研究(巴國城、三峽博物館)、科技教育(重慶科技館)等。 研學旅行活動可充分利用不同的旅游、文化資源,突破區域界線,積極推動區域合作和資源共享,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和示范性的研學旅行基地和精品線路,逐步形成互聯互通的研學旅行網絡,從而全面促進重慶各地區研學旅行的健康發展。
(二) 建立研學旅行課程評價機制
研學旅行強調知行合一,如何在實踐中解決“只游不學”“只學不旅”等現象尤為重要,在實踐中建立有效的評 價標準體系,完善相關評價指標是解決以上問題重要途徑之一。首先,明確研學旅行政府主管部門。政府部門應該完善研學旅行的市場準入原則。其次,在政府主導,行業自律性組織的推動下,建立研學旅行活動評價指標體系。此外,研學旅行產品可采取多樣化評價方式,比如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家長反饋等全方位進行評價。以此保證研學產品質量,確保研學旅行成效。研學旅行產品質量的保證除評價指標體系的建設以外,還需從課程設計本身入手。研學旅行產品課程設計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靈活安排研學旅行方式和時間。
(三)精心設計研學旅行產品內容,和學校課程有機結合
精心設計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和研學路線,做到立意高遠、目的明確、學習有效,避免“只旅不學”或者“只學不旅”現象。充分利用中小學教材,將教材中所涉及到的重慶市相關資源,充分運用到產品設計中。研學旅行不只是學習書面知識,還要有動手體驗。這樣,學生既能跟著課本親身感受課本中本來抽象的事物,又可以激起同學們的學習熱情。
(四)研學旅行應注重導師的專業化培訓,加強人才儲備
促進研學旅行專業化,培養研學人才是重點。一方面,學校應以開展相應的培訓班座談會等方式加大對研學導師的培訓力度,并讓教師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積累經驗。另一方面,國家應出臺相關政策,提供資金支持,加大高等院校對研學旅行導師的培養力度,發展相關學科,培養專業的研學導師人才,切實保證研學旅行的專業性;文、理專業則要形成專業互補,理科專業要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文科專業也應適當開展自然科學課程,為培養綜合性的研學人才打下基礎。除此之外,應重點推進師范院校和高職院校的合作進程,使師范生和旅游專業的學生進行相互交流、優勢互補,為其成為一名合格的研學導師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杜麗卿.研學旅行產品開發研究——以金華為例[J].中國商論,2015(24):98-100.
[2]沙歐.廣東省研學旅行產品開發現狀及對策研究[J/OL].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5[2019-10-08].
[3]吳瑤,馬婧文.“旅游+”背景下南京研學旅游產品開發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9,36(18):77-80.
[4]彭小珊,畢燕,蘭瑛.研學旅行產品開發策略研究——以南寧市為例[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02):93-100.
[5]王榮紅.麗江研學旅游產品開發策略[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