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域旅游時代助推旅游產業轉型升級,而研學旅行是“旅游+教育”融合發展的重要體現。在政策推動支持下,研學旅行正在全國中小學逐步開展。本文從全域旅游視角出發,結合歷史文化名城揚州的探索實踐,從打造研學旅行資源體系、構建研學旅行服務規范、搭建研學旅行服務平臺以及建立研學旅行評價體系等角度提出建議,以期對這一新業態的實踐有所裨益。
關鍵詞:全域旅游:研學旅行:研學產品
2018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標志著全域旅游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全域旅游的核心并不僅在于空間上的“全”,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要從封閉的旅游白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融合發展方式轉變。而研學旅行則是“旅游+教育”融合發展的重要體現,研學旅行也日益成為業界和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基于全域旅游視角開展研學旅行研究,有利于調動多方積極性,亦有助于推動研學旅行持續深入發展。
一、研學旅行發展的政策背景
研學旅行是通過集體旅行、集體生活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實踐、研究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提出要“逐步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作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2016年12月原國家旅游局發布的《研學旅行服務規范》等文件,為研學旅行的操作實施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要求。2017年教育部提出利用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開展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項目。2019年2月中國旅行社協會研學旅行分會發布《研學旅行基地(營地)設施與服務規范》《研學旅行指導師(中小學)專業標準》等兩項行業標準,從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角度規范和引領研學旅行發展。如此密集的政策鼓勵表明研學旅行不僅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作為推動旅游業改革發展、促進旅游投資消費的一項重要舉措,必須加快發展。
二、當前研學旅行的發展現狀
古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今有歐美日韓等國的“體驗學習”“修學旅行”。19世紀中葉日本就將修學旅行就被寫入教育大綱,且日本修學旅行學校滲透率高達98%;英國政府在18-19世紀之交,就將研學旅行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地方教學大綱,并要求各個學校開展相應的研學旅行活動。
國外中小學生走向社會和大自然,在集體生活中修身養性的教育活動,為我國研學旅行發展提供了諸多經驗。2013年在《國民旅游休閑綱要》發布的同時,教育部也發布了《關于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試點工作的函》,安徽、西安、蘇州、上海等地成為最先試點省市,還有一些省市和學校雖然不是試點,也主動參與進來。部分地區在實踐過程中還總結出了一套研學旅行發展經驗。例如,湖北宜昌研學旅行的“1+4”工作模式,即學校將研學旅行納入學年計劃;家委會確定線路、旅行社和價格,負責收支;旅行社做好學生旅途轉運、食宿服務;營地基地組織課程實施。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發布《中小學研學旅行意見》,截止2019年4月,已有20個省市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出臺研學旅行相關地方政策,推動本地研學健康發展。由此可見,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態度積極,大膽嘗試,希望打破封閉辦學的弊端,拓展教育空間,創新教育形式。
三、揚州地區研學旅行發展分析
目前,我國參與研學的中小學生市場基數龐大,雖然看起來有無限潛力,但是根據我國常年應試教育的教學體系來看,研學旅行目前還處在叫好不叫座的尷尬階段。尤其是各地的研學旅行研究和實踐都剛剛起步,研學旅行產品開發、研學旅行市場監管、研學旅行評價反饋等研究內容都亟待完善。
(一)揚州地區研學旅行開展情況
1.政策層面多措并舉,大力推動研學旅行
2017年6月相關教育機構在揚州召開“揚州的夏日”特色主題活動新聞發布會,重磅推進“揚州夏日研學旅行營”;2019年政府“3號文件”更是提出讓揚州成為孩子的“書本”,推出研學旅游新線路10條,打造一批研學旅游基地,培養研學導師30名,出臺研學旅游服務規范,制定研學旅游的獎勵政策。政府層面持續的研學支持政策,為研學旅行的發展注入了動力。
2.教育部門積極踐行,著力推進研學旅行
通過教育主管部門官方網站及走訪了解,目前揚州各轄區中,邗江區已于2018年6月率先出臺《全區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施意見》,明確將研學旅行納入教學計劃。據統計,2018年全區26所中小學校組織師生25000余人次,先后赴南京、杭州G20峰會會址、嘉興南湖、山東棗莊、南京大學參加研學之旅活動。
2019年8月江都區教育局亦以江都中學為試點學校,開展“探索魔都·筑夢中國”的研學旅行活動試點;另在儀征市教育局官方網站搜索到研學旅行相關新聞13條,均為各學校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的報道,其研學范圍主要以儀征及周邊作為研學旅行目的地。
3.研學市場反應熱烈,揚城成研學打卡熱點
2016年以來揚州各地每年春秋季、寒暑假,接待的來自北京、安徽、浙江等地研學旅行規模亦非常可觀。何園景區以“何氏家訓”為主題,將研學游產品與南河下古街巷歷史文化相融合,打造“行走的課堂”,讓古老的何園煥發出新的活力,2019年8月何園接待的研學旅行游客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lO%,大約吸引了4500多人次購票。可以說,揚州因豐厚的文化內涵,成為研學游的熱門打書地。
(二)揚州地區研學旅行發展困境
雖然揚州地區研學旅行游客的數量穩中有升,但整體還停留在初級階段,景區各自為政,勢單力薄。為了更好地厘清揚州地區研學旅行發展困境,筆者在2019年8月通過問卷星平臺發布了面向教師、家長及參加過研學活動的在校生的網絡調查。經過信息搜集整理,針對當前研學旅行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如下:
1.研學旅行產品開發良莠不齊
當前各類機構或者旅行社推出的研學產品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打著“研學旅行”的幌子,進行單純的景點堆砌,最終使得研學旅行變成了走馬觀花的觀光游。在談及研學旅行活動中的問題和建議時,家長與學生均提及研學旅行內容可以更加豐富些,研學旅行活動組織者的專業性、研學產品的教育性成為受訪家長選擇研學產品是最為關注的內容,分別占到80%和78.2%。
2.研學旅行安全責任界定不清
安全問題是研學旅行的第一痛點。學生參與研學旅行活動,大量學生的外出及校外各活動環節隨時都可能出現各種意外情況,這使得組織管理和安全保障都面臨較大的壓力。盡管94.55%的受訪家長表示會讓孩子參加研學旅行,但81.8%的家長在選擇研學產品時尤為關注研學產品的安全性。雖然家長和學校都認同研學旅行的意義,但出于對學生安全問題的擔憂,在能否讓學生參與研學旅行的決策上仍猶豫不決。
3.研學旅行師資隊伍較為匱乏
優秀的研學旅行導師是保證研學旅行質量的重要因素。一名合格的研學旅行導師除了應掌握扎實的教育、教學知識以外,還應具備相關的導游技巧,旅行途中能夠有效開展多種教育活動,能規劃、統籌學生行程,與基地、學校、家長進行溝通協調。78.2%的家長希望學校與從事研學旅行的專業結構合作開展,并有76.4%的家長認為當前研學團隊專業師資配備不足。
2018年12月底開展揚州首屆研學旅游導游服務人員專題培訓,培訓人數約320人。揚州有近60萬中小學生,加之研學旅行市場發展勢頭強勁,此類的研學專題培訓較之市場需求仍是杯水車薪。
4.研學旅行評價標準亟待完善
完善的研學旅行評價標準是研學旅行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礎。在揚州也僅有邗江區明確出臺相關研學旅行實施意見,但大規模常態化的研學旅行活動僅在樹人學校有開展。但大多數學校重視的是研學實施前的評估,研學過程中的控制,但對研學結束后的總結反饋僅限于文字報道。網絡調查中,43.6%的家長認為研學旅行缺乏后續評價,尤其是研學旅行如何計入學分、如何計入綜合素質評價的問題將成為能否推行的關鍵。
四、全域旅游下揚州研學旅行發展建議
揚州旅游發展一直存在淡旺季明顯、城鄉冷熱不均的局面。全域旅游視角下的研學旅行的深入開展不僅可以打破淡旺季的局限,推動城鄉旅游資源均衡發展,還可以更好地促進文旅融合。
(一)放眼全域旅游,打造研學旅行資源體系
全域旅游視角下研學旅行資源不再是單純的景區景點旅游,也不僅是熱門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而是立足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訴求,讓他們有興趣去自主認知、體驗學習,有所感悟。為此,結合揚州本地鄉情,建設一批研學旅行基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大型公共設施、知名院校、科研機構、工礦企業、大型農場開展研學旅行活動。例如,揚州各類文博場館、城市書房、城市公園已成為新時代揚州城市的“特色符號”,不僅服務本地市民,同時還接待大量游客,分擔景區壓力的同時,也彰顯城市的個性和魅力。對于這類資源的利用大多集中在市民和游客的閑暇時間,而對于開展研學旅行的中小學校來說,只要產品設計得當,恰恰可以利用工作日時間錯峰開展研學旅行。
同時,加大開發各郊區縣沿途、沿域更具特色的“旅游+研學”課程,開發更多的郊區縣全域四季研學旅行線路,充實沿途沿域研學旅行產品內涵,提升全域旅游品位。
(二)立足校情學情,建立研學旅行規范
研學旅行的開展與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學校、家長、學生息息相關。在研學旅行開展過程中,盡管2017年5月1日實施的《研學旅行服務規范》已成為指導研學旅行發展的重要標準,但各地仍應結合自身區位特點和辦學特色以及不同階段學生對研學旅行需求的訴求,綜合政府行政部門、學校、家長、學生四層面需求來綜合分析,制定本地區的研學旅行服務規范。
例如,武漢市相關部門制定的《武漢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標準編制》將研學旅行的機構、基地、研學導師等方面列出了詳細的考評標準,不僅讓全市中小學校開展研學從此“有規可依”,且具有范本價值。
為此,揚州地區也應立足本地校情學情,借鑒兄弟城市的經驗做法,開展研學旅行服務規范的制定。
(三)借力智慧城市,搭建研學旅行服務平臺
2019年3月19日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權威發布了包括6個自然觀賞類、20個知識科普類、11個體驗考察類、3個文化康樂類及6個勵志拓展類在內的46條適合江蘇省中小學需求的研學旅游產品。揚州邗江區教育局申報的“北湖文化研學游”、揚州旅游營銷中心有限公司申報的“蜀岡研學夏令營”分別獲得體驗考察類、勵志拓展類獎項。可以說,揚州研學旅行在實踐層面已取得較好的成就,但未來研學旅行需要打破現有的機構或組織單兵作戰的局面,通過搭建包含政府主管部門、旅行社、研學基地、學校等多個相關主體的服務平臺,才能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北京學農教育活動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協凋其他政府部門和相關單位,統籌安排,如建立學農教育網站開展網上選課、交通部門為學農教育安排專車接送。
為此,揚州地區文化與旅游主管部門應聯合其他相關部門,應針對本地區內的研學旅行線路、研學旅行機構、研學旅行基地進行信息搜集整理,利用智慧城市信息平臺,集中進行研學旅游線路、研學旅行機構以及研學旅行基地的推介與支持。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部門根據學校報送的研學旅行計劃,設立研學旅行通道或派專業警員護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為每一位參與研學旅行的學生投保了短期健康險和意外傷害保險,這樣明確劃分安全責任,分散風險,避免讓學校承擔無限的責任。
(四)發揮多方合力,構建研學旅行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是衡量一個實踐活動立項、執行、結束是否規范、合格的標準。只有建立科學合理的研學旅行質量評價體系才能將研學與旅行完美結合,才能真正達到以評價促進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目的,才能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019年9月16日揚州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聯合揚州市教育局發布了《揚州市研學旅行基地評分細則(試行)》,明確研學旅行必須堅持“安全第一”,并從運營主體、研學產品、配套設施、服務管理、宣傳推廣和優惠政策等6個方面,制定評分規則,評定研學基地。
優秀研學旅行實踐的構成要素包括安全保障、品質課程、實踐深度、師資能力和基地建設。對于地區研學旅行的推動發展,研學基地建設是重要的一環,上述關于研學旅行基地評分細則的出臺對于引導揚州地區研學旅行基地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除此之外,相關部門還要建立從安全保障、課程開發、師資培養到實踐全過程的系統評價體系。首先,明確研學旅行活動目標,以此為基礎構建評價體系的目標維度:其次,確定評價主體,以此促進研學旅行評價實踐化全程化:最后,聚合多方力量,形成評價標準多維度、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綜合評價體系。
五、結語
如今我國教育體制的一大弊病就是“重書本,輕實踐”,導致學生大多生活常識不足、社會認知缺乏。研學旅行的試點無疑對扭轉這一積弊有極大益處,能夠讓學生廣泛接觸自然與社會,領略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此,各地各部門應在全域旅游發展勢頭的引導下,圍繞研學旅行的特點,加大研學產品開發力度,完善研學服務體系,加強研學產品營銷,為廣大青少年素質教育提供更多有競爭力的研學產品。
參考文獻:
[1]李軍.近五年來國內研學旅行研究述評[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7(12):13-19.
[2]王鶴琴,日本修學旅行的典型模式及經驗啟示[N].中國旅游報,2019-06-11第3版.
[3]冉源懋.研學旅行的英國實踐及啟示[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99-106.
[4]雷洋.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研學”之學農教育的探索:以北京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中學生學農教育”為例[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8(1):76-80.
[5]胡向東.中小學研學旅行評價體系建設研究[J].教育決策,2018(12):10-18.
作者簡介:
紀花,江海職業技術學院,江蘇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