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紅星
摘要:英國和新加坡有較長久的淵源關系,雖然新加坡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卻并沒有將新加坡的教育制度系統完善。本文就英國和新加坡兩國之間的教育領導、教育制度、教育改革和實踐進行對比研究,探析其教育制度發達完善的原因,提出了某些方面還存在的不足,通過研究這兩個國家的教育實踐來發展其教育制度一樣,供其他國家參考學習。
關鍵詞:英國;新加坡;教育領導;教育制度;教育改革和實踐
英國是一個老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有著悠久的教育傳統。英國教育以高質量和嚴要求聞名于世,世界大學前100名,英國大學占比20%。它的教育體系經過幾百年的沿革,相當的完善和復雜,且具有非常大的靈活性。新加坡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現如今,它是一個熠熠生輝的全球貿易、金融和交通樞紐。尤其是在教育領域的數學、科學和文化方面取得了世界一流的成績,很多學校在世界上表現最好的學校系統中名列前茅。
自上世紀90年代末權力下放公投以來,英國的教育體系變得越來越多樣化。英國的教育政策要求教育領導大力發展學習型社區,培養教師的專業能力,同時還要求根據不同的家庭文化、種族和社會經濟背景等因素聽取家長的意見。培養領導能力不僅僅是磨練那些身居要職的人的技能,還要在教育中需要建立一種領導文化,這種文化鼓勵主動性,直接解決困難問題,并要求領導者具有真正的抱負。
新加坡的政策制定者認識到,新加坡幾乎沒有其他資源,因此很早就決定投資于人力資源,為每個孩子提供夢想、設計和堅實的教育。優秀的教師和卓有成效的學校領導是這一體系的基石。新加坡建立了全面的教師和校長選拔、培訓、補償和發展制度。新加坡教育如此優秀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新加坡文化。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英國的教育之所以如此發達,跟英國政府對教育的高度重視是分不開的,英國的教育支出是僅次于健康的英國公共服務支出的第二大組成部分。新加坡在教育上的投資也非常的慷慨,因為他們認為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
英國政府在教育理念方面認為:學生,無論他們出生在哪里,無論他們的父母有多少錢,都應該接受最好的教育。以前是地方政府管理學校,現在由慈善信托機構而不是地方政府管理,但是完全由中央政府資助。隨著這種新結構的出現,學校在課程設置和管理等方面享有更大的自由。新成立的學校與學院享有同樣的自由,它們為教師、家長或慈善團體提供了塑造下一代學習的機會,促進多樣性和創新。
新加坡的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領袖、研究人員和實踐者提出名為“少教多學”(TLLM)的政策倡議,教育部(2007)明確表示:“少教多學就是教得更好,讓我們的學習者參與進來,為生活做準備,而不是教得更多,為考試做準備。”TLLM旨在觸動學習者的心靈,調動他們的思想,讓他們為生活做好準備。它觸及到教育的核心——我們為什么教書,我們教什么,我們如何教書。”所有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挑戰是設計新的學習環境和課程,真正鼓勵學生的積極性和獨立性,從而使學生具備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技能。
英國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對教育制度作了相當大的改革。這些改革的目的是創造一個教育“市場”,讓學校互相競爭“顧客”(學生)。英國學校改革的重點是提高學生的整體成就,縮小“弱勢群體”學生的成就差距,但一些批評人士認為,一些改革加劇了社會不平等。新工黨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采用了“教育、教育、教育”的口號,但在1997年大選重掌政權后,保留了許多保守黨的改革。2004年10月18日發表的一份由前學校督察長邁克·湯姆林森(Mike Tomlinson)牽頭的報告,對14至19歲學生的課程和資格結構進行了改革。該報告建議引入一種文憑,將職業和學術資歷結合起來,確保所有學生都具備基本的核心技能。卡梅倫內閣產生的《2008年教育與技能法案》(Education and Skills Act 2008)生效,要求英國所有年輕人至少在17歲之前從事教育或培訓工作。
新加坡國土面積小,教育體系更加集中,使得政策的實施更加容易,在這種規模下實施改革和新舉措要比在更大的國家容易得多。教育部、地方政府和學校之間有著良好的溝通和共同的愿景。新加坡教育的成功與國家培養高素質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有很大關系。在高績效和不斷改進的國家中,有一種廣泛的共識,那就是無論他們追求什么樣的改革戰略,教育體系的質量都取決于教師的質量。教學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競爭激烈和備受尊重的職業,現在在新加坡當老師被認為是一種榮譽。
在英國,學校要么是由政府資助的公立學校,對所有學生免費,要么是私立學校,向學生家長收費。英國的私立學校以教學和學習的高標準而享有盛譽,在私立學校就讀的學生,幾乎所有的學生畢業后都會進入名牌大學。
新加坡的教育政策倡議是由教育部自上而下提出的,但執行和問責則由學校承擔地方責任,政府通過各種表演機制對學校領導和教師實行監督制度。政府為維護質量保證而建立的監督體系是2000年推出的“學校卓越模式”(SEM),SEM是一個全面的質量管理體系,也是一個重要的標準,所有學校都必須使用這種新模式進行自我評估,教育部的一個外部小組對自我評估進行最后的驗證。
英國的每所學校的課程表都不一樣,課程可能持續35、40、45、55或60分鐘!每門課程的學生每周上課時間約為5個小時,還需要進行至少6個小時的私人學習。學生們通常也會參加通識、哲學或其他類似學科的課程。
新加坡當局也一直在努力重新評估和改善教育體系。最近,許多學生報告稱,由于學業嚴格,他們的壓力過大和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作為回應,新加坡已經停止在全國考試中列出得分最高的學生,以減輕學生可能感受到的一些壓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加坡已經發展了一套中央集權的教育體系,一體化、連貫、資金充足,它還相對靈活,由專家主導。
新加坡教育目前面臨的挑戰是提高學前教育教師的專業水平,以提高學前教育部門的教師和教育質量。因為隨著家長的教育程度越來越高,對學前教育標準的期望更高。 而且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他們可能負擔不起高質量但昂貴的學前教育。學前教育專業人士的薪酬相對較低,導致了學前教育中教師更高的離職率。鑒于學前教育對于新加坡的幼童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學前教育界并沒有吸引足夠的優秀教師加入這項服務。所以,國家政府部門要引入有效的政策,進一步增強學前教育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