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菲
摘 要:2019年,“留守兒童”一詞已經不再陌生,至目前為止,農村還是留守兒童最主要的“根據地”。據統計,江蘇省某鎮上的幼兒園,留守兒童占據一半以上。現在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們的教育問題,但是,農村的部分家長為了忙于生計、照顧老小,不得不把孩子留于老家,交給父母或者親戚撫養,而這些撫養者絕大多數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年人。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成了一大難題。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幼兒園;教育
如今農村留守兒童已經是我們國家及教育部門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幼兒園教育不同于小學、初中教育,幼兒園更注重孩子各方面習慣、自理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一、幼兒園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
本人在農村幼兒園一線已經數年,幼兒園教育是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的重要過程。在這三年,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因此幼兒園教育的涉及面很廣,同時也有很多方面需要家長們配合。幼兒園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導致多方面的缺失。
(一)知識經驗的拓展障礙
幼兒園教育當中,有的活動需要孩子先進行知識經驗的積累,然后再組織集體教育活動。比如:上網搜集有關運動員的資料、搜集花的種類、參加“故事大王”比賽等,這樣的一系列活動在幼兒園特別常見。這對于年輕家長來說非常簡單,但是對于年長的爺爺、奶奶,很多都不識字,更別提利用網絡搜集資料。所以這些留守兒童在集體活動時,就會因為知識經驗較少,而無法積極參與。
(二)動手能力較差
現在的幼兒教育不同于以前,陳舊的幼兒教育只需要關注孩子的冷暖和安全,而現在卻需要發掘孩子各方面的潛能。幼兒園還會經常請家長來參加親子手工操作。比如:種子粘貼畫、樹葉粘貼畫、廢舊物品制作等,讓孩子們體驗不同的物品都可以創造出不一樣的美。農村的爺爺奶奶缺乏這方面的經驗與認知,所以,制作起來會相對比較困難。因此,這些活動對他們來說無形當中是一種壓力。
(三)溝通交往能力薄弱
根據調查顯示,幾乎所有農村留守兒童的普通話都不標準,甚至一半左右的孩子都存在溝通障礙,比如:普通話較差,發音不標準,與他人溝通時導致別人聽不懂,因此開始退縮,漸漸地內向、不敢與他人溝通。還有部分留守兒童詞匯量較少,正常發展的孩子能說出完整的一句話,這些留守兒童只能用一兩個字表達。
(四)生活習慣較差
部分留守兒童入園后存在不會自己吃飯,不會穿脫衣物,行為習慣較弱等。在家中爺爺奶奶心疼孩子,什么都照顧得很好,導致孩子沒有動手練習的機會,所以進入幼兒園,一下子不能適應。還有的孩子在家一直很隨意。
(五)性格存在差異
常年在爺爺奶奶身邊的孩子心理存在個體差異,很多孩子由于缺乏父愛、母愛,情感方面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沒辦法及時疏導,所以部分留守兒童會導致心理問題,比如:自卑心理、性格柔弱內向、孤獨心理、埋怨父母等。
二、對幼兒園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改善措施
(一)政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
改善留守兒童現狀最好的方法就是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政府部門應該加大監管力度,多方面合作,改善農民工的實際問題。沒有人愿意背井離鄉,與子女親人分開。大多數農民工外出打工,都是迫于生計,只為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
1.農民工子女入學不再困難
農民工是城市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城市居民都離不開農民工,因為他們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因此若想改善這一現狀,必須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比如:改善區別對待,幫助農民工子女解決“入學難”;提高農民工生活條件,讓農民工子女生活舒適等。
2.加大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留守兒童父母選擇外出打工的原因多半是農村工資待遇低,無法給孩子、家庭更好的保障。因此各地農村政府部門應加大農村建設力度,從而改善農村人民的經濟條件,從根本上上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
(二)幼兒園對農村留守兒童實施多方面的照顧
一年當中,孩子有3/4的時間待在幼兒園,可以說,幼兒園其實是孩子第二個家。要想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學校、教師要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1.建立班級家長微信群,讓家長參與到留守兒童教育當中
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們并非不關心孩子,只是迫于生計,不得不離開子女。因此幼兒園建立班級家長微信群,老師們可傳輸幼兒在園表現圖片、視頻,同時也可將活動前需要準備的知識經驗告知父母。
2.積極組織親子活動,增進親子關系
每學期幼兒園都會組織各種各樣的親子活動,但是大部分留守兒童都是爺爺、奶奶參與較多。由于他們年齡較大,很多活動心有余而力不足。通過與留守兒童父母溝通后發現,他們每當節假日前一天幾乎都能趕回來,比如:國慶長假、五一小長假、清明節前一天等。這樣父母的參與率會高一點,既增進了親子感情,又為農村幼兒園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便利,一舉兩得。
3.利用生日會,提升留守兒童幸福感
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是爺爺、奶奶,他們那一輩對生日的儀式感比較淡薄,而父母又常年在外,很多孩子都沒有跟父母一起慶祝過生日,這就導致了留守兒童感情方面的缺失。
(三)利用人際交往,促進留守兒童社會性發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到:“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使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成人需要同伴交往,幼兒同樣也需要。健康的同伴交往可以促進幼兒多方面的發展,同時改善自卑、內向的性格。
1.師生關系親密,消除隔閡
幼兒教師應該多與留守兒童親近,主動與他們打招呼、溝通,建立親密的師生關系。
2.同伴關系融洽,主動交往
同伴交往是孩子們之間必不可少的交往方式。部分自卑的留守兒童害怕與人溝通,教師可做適當引導,促進孩子之間健康的溝通,從而使留守兒童產生歸屬感。
參考文獻:
[1].葉敬忠 [M]《別樣童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年108-115
[2].劉旦 [M]《留守中國》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3年 ?15-19
[3].中國教育部 [Z]《3-6歲兒童與發展指南》 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