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羿羽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已經不斷提高,相對應的人民心理健康建設的水平發展還是很不均衡。在現實生活中雖然一直倡導素質教育,但是部分學生家長可能更看重的是學生考試的分數,這樣對孩子可能會造成較大壓力。學生有可能出現焦慮、對自我認知偏差等相關心理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孩子們心理建設。在語文教育過程中心理教育可以潛移默化地進行,需要投入精力進行相關工作建設。
本文將從小學語文教育對心理健康的意義以及日常建設方法兩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闡述。
關鍵字:小學語文;心理建設;教學策略
一、語文教育對心理健康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的審美水平
小學語文教材是教育出版社根據教育需要編寫,在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中都是反映了社會、科學、古代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較為先進的審美層次。學生們通過課文的學習,使他們了解到一個五彩斑斕的社會,為其健康積極的心理建設提供了相對具象的基礎。
著名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生活中不缺少美,但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是切蘋果,如果縱向切,將蘋果可以均勻分成幾瓣。但是如果橫向切就可以看到隱藏在蘋果中的五角星,孩子們的發現美的視野就會擴展。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當我們爬上高山時候,就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魄;當初夏我們行走在公園中看見水旁的荷花就會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的感慨;當我們看到父母在為我們操勞的時候,感受到了“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關愛。而這些審美價值觀都將陪伴孩子們一路走下去,終身受益。
(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育的重心從帶領學生們讀書、認字轉移到讓學生們對課文進行相關的閱讀理解。通過對所學文章分段總結,歸納文章主旨,概括中心思想來引導學生對于語文教材的獨立學習。學生通過對于課文的分析理解,可以培養其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小學生們每天通過新聞媒體及各個渠道所獲取的信息是以前的幾倍甚至是幾十倍。在這其中信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除了需要家長、老師對其正確引導,也需要孩子自身有一定辨別能力,避免消極的、不健康的信息影響心理建設。
(三)提高語文教育質量
通過語文教育的對孩子們在基礎知識與心理建設的積極作用,在后續語文教育方面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孩子們養成了優秀的學習習慣,有了正確的審美標準和相對獨立的思考判斷能力,能夠知善惡,辨美丑,明得失,方便課堂教育的開展。與此同時又可以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以課本為基礎,心理學教育為輔導,可以在語文課堂中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語文教育針對心理建設的方法
(一)激發興趣,營造氛圍
日常的學科教育有許多內容需要學生們進行朗讀、分段、整理大意,僅僅完成這樣的教育目標對學生們來說相對有些枯燥。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比如《三顧茅廬》一課,讓學生們以角色扮演的形式進行課程內容解讀,學生通過對于扮演角色的深化理解,進行表演。表演的學生可以通過揣測人物內心了解人物,觀看的同學可以更直觀地了解課程內容。
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們切身體會故事中的人物,其以禮待人、求賢若渴的心態也更能體會,從而激發他們對歷史的興趣。與此同時,表演小故事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表演和表達能力,樹立自信心。
(二)發現不同側重點進行相關教育
在教材中有許多小故事體現著當代優良的價值觀。例如《白求恩》這篇課文介紹了偉大的國際友人白求恩醫生為了抗日而做出奉獻的故事。在課堂授課的同時,可以將相關的為了集體發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價值觀傳達給學生。
在《虎門銷煙》課程學習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要理解當時國家內憂外患情況下林則徐做出這樣的壯舉的意義,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學生在內心建立正確的愛國意識,有國才有家。
(三)習作課多角度引導
在語文教育過程中,習作是很鍛煉學生綜合能力的方式。在習作課程中,會通過不同的角度,比如優秀同學的事跡、春游的建議等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現象進行習作。學生們通過習作進行相關思考,轉換成文字。學生在內心中養成優秀的行為習慣的想法,對于自己參與的事情更有主人翁意識。
在習作完成之后,可以通過朗讀部分學生的作品來鼓勵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四)提升教師素質
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主要執行人員,在完成以上教學策略的同時,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與業務水平。思想上要做到與時俱進,積極學習新的教學方法比如閱讀一些教育書籍,聽先進教職人員的教育經驗講座,將自己的教學心得歸納整理,做到因材施教。
結束語:
語文的學習不僅僅要以學習知識為目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并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感。相信通過老師與家長學校的多方努力。一定可以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身心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章斌.寓心理教育于語文教育之中[J].小學教育科學論壇,2004(02):23-24
[2]周曉夏.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