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喚起人的潛在的經驗和情感,激發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使人的心靈得到熏陶,人格獲得升華的一門藝術。音樂教學過程作為音樂教育的奠基石,要為學生創設輕松、和諧的音樂氛圍,讓學生融入音樂;為學生提供合作的空間,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實踐;融入多元文化,豐富學生音樂視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從綜合層面有效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關鍵詞:音樂感知力;培養策略
一、創設適合的音樂氛圍,讓兒童擁有感性體驗
感性體驗能夠激發或調動原有或生成的感知力。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融入感性體驗教育的思想,讓兒童廣泛參與、接觸、感受各種音樂情境,并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啟發兒童積極主動地體驗音樂,并獲取音樂知識,使兒童逐步形成欣賞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能力。把教師的“填鴨式”教學變換成“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式”教學,在體驗中生成,激發兒童對音樂潛在的感受,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感性體驗需要教師創設符合教學主題的氛圍,如:音樂情景、客觀環境布置、語言鋪設、肢體動作等。
二、伙伴式學習參與合作,融合個體感知力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課程的價值體現的第三方面是“社會交往價值”。“音樂在許多情況下視群體性的活動,同時也是一種以音樂為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它有助于養成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意識。”這表明音樂課一定要使學生的群體意識、合作精神、實踐能力等方面得到鍛煉和發展。
參與合作是兒童感知力探索的過程,音樂的情感特征可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熱情,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同時多元文化的融入可擴大學生視野,發散學生思維,增強教學信息。
在這個崇尚個性的年代,每個兒童都具有獨特的個性和想法,而他們生活在集體中的現實是不能改變的。通過調查,我發現盡管兒童對待事物,包括音樂的感受不盡相同,但也非常樂意參與集體中的活動,在合作的過程中感受快樂、分享快樂。每個兒童在參與、合作的過程中互相了解,體驗目標的內涵也就隨之擴充,孩子們之間的知識量也就能得到相應的補充。個體體驗在對方的新體驗情境下再次進行更新,克服片面性和不足之處,使體驗感受在循環反復中不斷得以深化。
三、主體創造,表現個性感知力
人類對自己的感受、情緒、思維、意識,有一種本能的表現欲望,這表現與其說是人為地表現,不如說是自然的流露。而在音樂課堂中則體現為兒童的創造。創造教學是引導兒童發揮想象力,發展音樂創造性思維潛能的音樂教學手段。我們鼓勵兒童對大腦內存在的音樂進行再創造,創造一個新的音樂形象,一個有著自己特色的音樂形象。
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指出,“讓孩子自己去尋找、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音樂創造有簡單和復雜之分,但從創造的本質意義上說,兒童音樂的創造和音樂大師的創造具有同等意義、同等價值”。新課標中認為,音樂創造具有“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作用,但這種創造應該是“學生積累音樂創作經驗”和“發覺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
曾經聽過這樣一節音樂課,教師在歌曲處理方面的做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授課內容是四年級的《五月的夜晚》,在歌曲新授基本完成后,教師對學生們說:“歌曲已經初步學會了,下面老師就將歌曲處理的任務交給你們了。先想一想,可以用哪些知識來進行歌曲處理呢?”“可以改變力度、速度,表現不一樣的情緒。”學生們積極發言。“可如何運用力度、速度等音樂要素對歌曲進行處理呢?”學生們立刻按小組圍坐在一起,通過語言交流、手勢交流、肢體交流,智慧的火花在熱烈而和諧的氣氛中相互碰撞,很快就陸陸續續有學生舉手了。一位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可以一句唱得強,一句唱得弱,對比強烈才能表現出夜晚風景的變幻。”第二位學生發表了另一種看法:“如果把前面演唱的情緒變一變,舒緩的聲音變得歡快活潑起來,就能表達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搶著發言。直到一位張同學站起來發言,課堂的氣氛立刻凝聚了起來。他像一位研究者一樣將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娓娓道來:“我覺得這首歌曲的處理方式可以有很多種。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旋律走向先上行再下行,那么運用力度記號先漸強再漸弱;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旋律走向先下行再上行,而且每個音符都帶有保持音記號,那么這兩句可以唱得強些,使人感到心滿意足,心曠神怡;最后一句很特別。唱完后沒有結束感,那么可以唱得弱些,使人感到春天夜晚的景色美的讓人回味無窮,意猶未盡……”這個孩子說的多妙啊,對音樂理解的獨白太精彩了,他在整節音樂課中一定是在用心聆聽音樂、感受音樂,更用心創造了音樂。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積累下,充分展現出課堂主人的身份,成功地當了歌曲的第二創作者。
通過感性體驗和參與合作后,兒童擁有了豐富的音樂感知力,不論是最初的個體感知力還是融合了群體認知的感知力,它們都為兒童對音樂進行個性創造做好了鋪墊。讓學生在好奇中激發創作思維,在溫故知新中發散思維,在自由創作中放飛思維。用自己的創造再次更新已有的音樂感知力,使音樂感知力在不斷地體驗、參與、創造中升華。
結束語:
對于兒童來說,音樂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識、技能的傳授,而是表現在啟迪、激勵、喚醒、感染和凈化學生的精神生活。在體驗中傳遞音樂給不同個體的感受;在參與合作中交流、融合個性化認識并激發新的認知;在主體創造中表現升華的音樂感知力,從而分享對音樂的全新認識,進而推進音樂感知力的循環升華。三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推動開發學生的音樂感知力,體驗音樂美感,促進學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長。保護孩子的學習熱情,尊重學生的自我感覺,既能樹立其學習的自信心,同樣也喚起他們的表現欲和創造欲。有了成功的體驗,能極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了音樂學習的興趣,則更能終身享受音樂。
作者簡介:
譚懿(1986年4月——),女,漢族,江蘇人,本科,小學二級教師,南京市鼓樓區優秀青年教師、區學科教學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