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鄉村文化產業發展越來越熱,而村落旅游發展在振興村落文化產業的主要途徑。本文以湘西L村為例,分析了L村的旅游資源現狀,探討了其進一步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幾點思考與對策。
關鍵詞:傳統村落;文化產業;發展
中國傳統村落,是指民國以前所建,保留了較大的歷史沿革,即建筑環境、建筑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馮驥才認為,傳統村落是村寨居民的根,他們全部的歷史、文化與記憶都在傳承的村落里,現在的所在地就是原始居住的地方。傳統村落作為村落文化的載體,兼具物質與非物質的特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持續降低,主要原因是居民家庭的旅游消費支出增大。旅游發展的核心是依托文化。我國的傳統村落保存了傳統特色的民族風情、古鎮風貌、廟宇祠堂等一系列傳統文化因子,展現出獨特的價值和魅力。自然回歸、遠離都市、重返鄉村,已成為當今世界城市發展的一個趨勢。
一、L村概況
L村地處武陵山區鳳凰縣境內,位于鳳凰山苗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核心區域。距鄉政府7.5公里,距鳳凰縣城58公里,是鳳凰縣典型的高寒區。近年來,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在完善,二級旅游公路正在建設中。
L村2005年被列為湘西自治州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為中國首批傳統古村落,2013年被列為中國民族特色.重點保護村寨,2014年被列為國家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
在歷史上以“富人多、財氣大”著稱,外看“不顯山不露水”,內覽“別有洞天”?,F寨內風貌完整,文物眾多,主要有湘西苗王故居、麻江富故居、麻樹智故居、萬擔曬谷坪、解放軍代表與陳渠珍秘密會談遺址以及苗家土地廟、碾房、青石板街、苗家古吊井等。L村曾出現過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現留有活動過的舊址,因此旅游資源豐富。
二、L村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一)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和省工作隊的支持下,L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建設了L村的自駕車營地;新建游客中心(含電商平臺功能)、兩座旅游廁所和2000平方米生態停車場,設置了具有地方建筑特色的旅游標識系統;完善道路建設,修建2公里旅游公路和3公里青石板游步道,拉通戶間道5公里,修通生產機耕道8條近20公里(含通組公路);加強了水利工程建設,完成大坪水庫除險加固,建設人飲工程5處、蓄水容積500立方米、鋪設管道5公里,實現戶戶通自來水;完成寨門重建、院壩圍墻改造、游客中心、演藝廣場生態停車場、旅游廁所、寨內游步道、寨前荷花池、風雨橋、保家樓重建、道巷內路燈130盞。
(二)影響力逐步提升
L村在湘西苗族地區本就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進一步擴大苗寨的影響,2015年開啟了村鎮開發建設新高潮,迎來了旅游發展的“第二春”。特別是隨著公共服務設施的逐步完善,加上2016年和2017年連續舉辦(承辦)中國鳳凰苗族“三月三”馬蘭(情人)節、春節玩年活動、古城苗寨攝影節湖南省秋季鄉村旅游節等節會活動,并由湖南衛視等主流媒體進行了報道,向全省乃至周邊省份展現了苗寨的獨特魅力。
2018年張家界市攝影愛好者部落發起并參加了2018中國鳳凰苗族“三月三”馬蘭(情人)節。三年來,L村以招商引資的形式,借助湖南旅游扶貧“百企聯百村”,先后邀請自駕友、岳麓山風景名勝區等市場主體來村實地調研和.考察,為L村謀劃旅游發展之路,名氣越來越大,影響力也越來越廣。
(三)鄉村旅游產業得到了發展
傳統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和農村文化產業是我國文化產業的三種主要業態。農村文化產業主要集中在鄉村旅游產業、手工文化產業等行業。產業表現為勞動力密集性、環保生態性和資源壟斷性的特點,主要集聚在擁有特色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的農村地區,以農民為創作和生產主體。目前,我國的農村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文化產業不可小覷的組成部分。
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帶動下,L村“一業帶四園”(一業:鄉村旅游業;四園:百畝黃桃園、百畝奈李園、百畝藍莓園、兩百畝荷花園),黃桃園、奈李園、藍莓園、荷花園均采取.“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村民的收入水平在提高,村寨的旅游品牌也逐漸提升影響力。
三、L村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困境
(一)村民參與積極性有待提高
L村都是苗族村民,廣大村民受教育程度極低,與外界的交流比較少。全村九成以上中老年人不會講普通話,半數以上中老年人聽不懂普通話,只能通過手勢語與外來游客交流。同時,村民中還存在目光短淺、急功近利的人群。村寨剛開始發展旅游的時候村里僅有十幾戶愿意人股,大多數村民不支持開發旅游業。但是苗寨旅游發展起來后,見到有利可圖就私自接待游客,擾亂了村里正常的旅游活動。在旅游業暫停多年后,廣大村民懷念起當初旅游帶來的好處,十分希望再次發展旅游業來使自己致富。
(二)鄉村旅游開發不到位
L村有著村寨帶頭人,成立了“L村旅游開發組委會”,實行鄉村監管、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運作模式。據統計,2004年至2008年L村苗寨旅游業直接帶來.旅游收入100多萬元(含成本),每年為全村村民增加收入60多萬元,就地解決村民就業60余人,基本上做到家家受益,讓廣大村民初步嘗到了旅游業帶來的甜頭。但是L村旅游只是曇花一現,因利益分配、交通條件、規劃等方面的因素,于2007年底開始枯萎,2011年左右停滯。
并且,村寨旅游開發主體也缺乏活力。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影響下,L村這樣的山區村寨都有年輕人外出打工的現象,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成了村寨的主體,這樣明顯使得村寨沒有發展活力,無法進一步打造旅游業的發展。
四、L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
(一)政府加大規劃與投人,積極引導村民增強意識鳳凰縣文旅局公告顯示,2017年,鳳凰縣共接待游客總人數1510.02萬人次,同比增長9.4%,旅游總收入141億元,同比增長21.28%??梢娬块T必須重視當地旅游發展帶來的一系列效益。依托其獨特的傳統文化,發展鄉村旅游,增強宣傳力度,提升知名度,以此來增加旅客來源;在當地開展相關的旅游培訓,增強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提高服務水平。
同時,要挖掘L村原住居民的自我意識,激發村民對家鄉的熱愛,發揮L村的內生動力,這是L村發展的重中之重。L村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景觀獨特,可以以旅游來獲得經濟收益,通過合理分配來使村民從中受益。這樣L村民既能保持原有的生產生活,又能積極地參與到L村傳統村落的保護和景區開發中區,承擔傳統村落保護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激發村民的主人翁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到L村的保護和發展中去。同時,旅游文化品牌的樹立也有利于鄉村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加強區域合作,完善旅游產業鏈
L村可以依托自己的地理優勢,修建通往周圍村鎮和縣市的公路,更利于自駕游的游客前來觀光、購物、消費。村與村之間聯合起來打造一日游、倆日游的觀光項目,開展民宿、特色美食餐飲,讓游客樂在其中。利益的多少與品牌的建立有緊密的聯系,推動L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增強村民建立品牌的意識,以品牌帶動并激勵農民的創造力,引進有實力有戰略眼光的公司進人進行合作經營,采取入股合作模式,確定收益分成辦法,完善旅游產業鏈。
參考文獻:
[1]馮驥才.傳統村落的困境與出路:兼談傳統村落是另一類文化遺產[J].民間文化論壇,2013.
[2]劉薇.文化傳承視野下農業文化的旅游開發:基于對平涼市的研究[J].甘肅農業,2018(6):32-35.
[3]于少東,李季.中國文化產業經典案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7).
作者簡介:
劉春桃,湖北民族大學,湖北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