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結合概念與發展現狀兩個方面,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這一研究對象進行了闡釋解讀;其次,圍繞管理機制缺乏、信息透明度低、融資方式單一等三個方面,分析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主要問題表現,由此確定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轉型發展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最后,基于上述問題,從建立健全規范化管理機制、科學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積極拓展融資渠道三個角度出發,提出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轉型發展的路徑建議。
關鍵詞: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信息披露制度
在經濟形勢與政策環境不斷變化的社會背景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轉型發展已成為大勢所趨。基于此,筆者以江西省為例,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現狀表現與發展走勢做出分析。希望通過本文的討論,達成由點至面、嘗鼎一臠的研究效果,為全國各級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現代化、規范化發展提供文本支持。
一、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相關概述
(一)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概念
在我國視閾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已實現了20余年的探索研究與實踐發展,但尚未形成統一化、成熟化的概念標準與理論體系。因此,要想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這一概念做出定義,可圍繞“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三個部分進行分別解讀。其中,“地方政府”是融資平臺的構建者、應用者與管理者,本文主要以江西省為例對其進行“省—市—縣”的三級劃分;“融資”即企業、單位以資金籌集為目的進行的借貸行為或有償活動;“平臺”在廣義上講,即人們實施互動行為的場所或媒介,如商務平臺、社交平臺等。而在本文的研究當中,“平臺”更具有狹義性,主要指具體的企業載體。基于以上,便可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這一概念視為“由各級地方政府出面發起設立,通過各種有形資產或無形資產來進行注資組建并且能夠在資本市場進行投資活動的現代企業”。通常情況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經濟市場中的融資活動,直接、間接地強化政府履行相關職能的資金資源基礎。
(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發展現狀
據有關調查顯示,截至2018年9月末,江西省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存量債務余額共計2406.4億元,政府、企業等相關發行人由72個,其中3A級6個、2A級12個、2A-級12個,無評級1個。
從層級劃分上來看,江西省級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存量債務余額為809億元;南昌、上饒、贛州三市依次為江西省市級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存量債務余額的前三名,分別為394億元、242.8億元、189億元。相比之下,宜春、鷹潭、新余、撫州四市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存量債務余額處于較低水平,均在100億元以下。從平臺數量上來看,江西省內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分布并不均勻。九江市的融資平臺數量多達11個,南昌市次之,為9個。而撫州、鷹潭、宜春、景德鎮等市的平臺個數均未達到5個。
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主要問題因素
(一)缺乏約束化、規范化的管理機制作為支持
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安全高效運行的前提和基礎。現階段,江西省內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多以企業這一載體形式出現,但又并不完全具備常規企業的商業經營屬性。因此,其管理機制很難向我國經濟市場的常規標準靠攏。基于地方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相關.企業無法進行自主、靈活的融資行為,其融資獲得的資金收入也會在很大比重上歸于政府所有。這樣一來,相關企業受制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角色定位,往往缺乏有效的主動發展欲望與自主經營條件,進一步造成了管理機制的建立難、落實難問題。由此,在缺乏良好管理機制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融資活動往往會表現出較大程度的隨意性與無序性,繼而導致違規操作行為頻發、融資風險不斷加劇的情況,在降低融資活動實施價值、嚴重擾亂金融市場秩序的同時,也會使地方政府背負較大的債務壓力。
(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信息的透明度較低
保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負債總額、資金流動情況、損益水平等方面信息的透明公開,是強化外部監督質量、規范平臺融資行為的重要舉措。但從江西省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發展表現來看,這一舉措并未達成有效落實。一方面,江西省內作為融資平臺的載體公司,大多不具備上市資質,或未保有上市需求,因此,并不具有信息對外披露的必然性與主動性;另一方面,各級政府需要通過融資手段,實現自身財政赤字問題的掩蓋或改善,進而達成一定的政績標準。由此,政府即便做到了融資平臺信息的對外公開,也很難保證相關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
(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融資方式有待豐富
現階段,地方政府的融資來源主要以銀行信貸為主,并未實現融資渠道的廣泛使用,進而導致融資平臺的經營風險相對集中化。同時,地方政府的融資方式也較為單一,對土地轉讓這一收人方式表現出過度依賴。此時,基于土地資源本身的有限性,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收益潛力與發展空間受到了極大限制。
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轉型發展路徑
(一)建立健全規范化的融資平臺管理機制
面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在運行管理過程中涉及的治理結構混亂、企業主動性弱、市場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相關政府、企業必須要及時通過建立規范化機制的方式做出控制改善。具體來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應明確平臺融資行為的主導地位,以免地方政.府與載體企業之間存在角色模糊。從當前來看,應將企業這一平臺載體視為融資行為的實施主體,并保證其角色的獨立化,盡量避免政府對平臺融資活動的過度干預。同時,還應建立起有效的“隔離”機制,進一步保證載體企業的經營自主性與收入自用性,在引導企業屬性貼合主流經濟市場的同時,降低地方政府的負債風險。
第二,淡化地方政府的主導地位,并不代表地方政府的“不作為”。在融資平臺實施融資行為的過程當中,政府雖不應過度參與,但應明確自身的監督審查職能,從政策、法律等角度,對載體企業違規甚至違法的融資行為實施硬性約束,以此保證融資平臺少走彎路、不走邪路。同時,作為融資平臺的載體企業也應做好內部管理,通過設立董事會、績效考核、風險管理、內部審計等工作制度的方式,提升自身經營運行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從而實現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價值最大化。
(二)科學完善融資平臺的信息披露制度
要想保證融資平臺順利融人市場環境,就必須要做好相關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完善。一方面,地方政府應積極與載體企業達成聯結,做好存量債務的數據統計,并做好定期化、及時化的工作總結與信息披露,在為社會各界監督行為提供依據的同時,提升融資平臺在金融領域中的公信力。另一方面,融資平臺本身還應做好日常化的債務統計與上報工作,以便政府及時了解到平臺當前的盈虧狀態,并及時實施出有效的政策支持。這樣一來,既有助于保證融資平臺債務信息的真實性,降低政府、平臺雙方風險問題的產生概率,也有助于避免平臺融資活動對區域金融市場產生負面影響。
(三)積極拓展融資平臺的融資渠道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在結合自身負債能力開展融資行為的同時,也要積極實現融資渠道、融資方式的豐富發展。現階段,作為融資平臺的載體企業既可通過發行理財產品的形式,吸引民間資本加入融資活動當中,也可將融資眼光放置在債權、中期票據、短期融券等多種融資方式上,實現資金資源的廣泛籌集。這樣一來,能有效降低融資平臺對銀行信貸的依賴性,達成融資風險的合理分化。
四、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視閾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雖已經歷了20余年的實踐發展,但仍未達成市場化、標準化的體系元善。由此,在實際的融資平臺運行過程中,地方政府與載體企業既要做到通力合作、相互促進,又要保證角色分明、權責落實,以此實現融資行為的嚴格管理與科學發展,為融資平臺的未來轉型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畢桂燕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轉型發展路徑探析[J].納稅,2018,12(34):205+207.
[2]陳軍偉.經濟新常態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轉型發展思路研究[J].中國工程咨詢,2018(9):79-82.
作者簡介:
歐陽海琴,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江西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