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春榮
摘 ?要:以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為指導,結合中學地理教學實際,論證了中學地理課程改革與教育理念更新的重要意義,闡明了地理教學方法和地理教學手段更新的必要性與具體的做法。現在課程和教學改革都大力提倡的探究式學習,不但教給學生掌握程序性知識,而且在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與實踐能力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是培養學生樹立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主體性;教學方法;激趣;探究;創新
新課改理念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是學生思維的調動者、探究方法的引導者、課堂資源的發現者。新課改理念下的地理課堂教學,不再以教師為中心,而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教師引導、自主學習、質疑解難、合作探討,從而達成學習目標。下面就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點滴體會。
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把課堂還給學生
傳統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標,以學生接受知識為主要任務,教師是課堂的主體。結果是學生只是像機器一樣在記憶,復現課本內容。學生的能力不能得到提高,也抹殺了一些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沉悶,教學手段單一,課堂效果差。所以改變這種現狀尤為重要。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從學生自身出發進行框架教學
以往作為老師會面面俱到毫不保留地把知識一股腦交給學生,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但認真地想想,這會不會剝奪學生思考、探究的權利。
(二)鼓勵學生提問
以往老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從啟發學生的角度出發,會給學生設置一些問題,幫助他們理解、掌握知識。新課改理念下,學生能力的培養才是關鍵。那么為什么不能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呢?學而能問,既是學生認識的突進,也是學生思維的聚焦。一個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都去找,去發現,然后在課堂上交流一起解決問題。
(三)媒體展示——讓學生自己做展示
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可以把一些研究課題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找資料、找案例、找圖片,然后分析、歸納、總結,最后全班展示。例如:在城市交通運輸一節。這節內容和學生的生活關系密切,完全可以從生活中的點滴積累來獲得信息,從而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具體實施可以這樣設計:把學生分成幾組,讓他們分別承擔不同的任務。第一組同學負責城市交通特點這一部分內容,學生自己找資料,自己利用上學和放學的時間拍攝圖片,最好的案例來自生活。第二組同學負責查找中國城市道路網的相關資料。第三組同學結合自身感受,利用案例、資料說明城市交通目前存在什么樣的問題。第四組同學則結合天津市最近幾年在交通方面的一些大舉措,以及開闊思維,借鑒國外一些大城市交通運輸的現狀、特點,總結解決城市交通運輸的具體方法。
(四)答案要讓學生經過思考自己得出
任何學習結果,都是思維加工的結果;任何深刻的認識,都是認知不斷建構的體現。學習的質變點,往往就在學生猛然跳起的一剎那間發生。教學中,我有時會給學生一個錯誤的結論,然后指導學生通過資料查詢、野外觀察、實驗等手段來驗證我的結論。
二、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被動接受,而是認知主體積極構建的;學習是學習者個體主動的行為,是以先前構建的知識為基礎的;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并不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構建知識的過程。因而,地理學習不是從外向內不斷被動填入新知識,而是學習者主動利用已有的知識作為新知識的增長點,不斷對地理知識進行加工和轉化。
1.目標導學法。教師課前把本課教學目標中要進行識記的內容,設計出一套自學思考題,讓學生通過讀書,回答每一個問題,來達到教學目的。
2.啟發教學法。對于教學目標中要求學生理解的問題,通過質疑,啟發思考,并進行學法指導,組織研討,突破難點。對于重點內容,教師要反復強調,以加深印象。
3.問題研究法。就是學生在獨立閱讀的基礎上,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4.課題探究法。教師把學生分成小組,然后布置若干個課題,讓每個小組任選一個課題,也可以都選一個。在規定的時間內,各組把成果集中、匯報、交流。
5.考察印證法。有些地理課本知識枯燥,抽象,但和生活密切相關。可以組織學生去實地考察、印證。但要經過精心的準備,組織要好。
三、注重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充分開發、合理利用地理課程資源,對于豐富地理課程內容,增強地理教學活力,具有重要意義。新的課程理論告訴我們,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一方面要積極建設學校地理課程資源庫 通過調查,掌握學校地理課程資源的情況,分門別類地建立地理課程資源檔案,并逐步建設地理課程資源庫。教科書以及教學所需的掛圖、模型、標本、實驗器材、圖書資料、電教器材、教學實踐場所等都是學校重要的地理課程資源。
四、采用合理的教學評價
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充滿激情的實踐過程,同時也應該是思維火花不斷碰撞與閃射的激發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除了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之外,還應把學習評價的權力交給學生。學生評什么呢?評讀、評思、評說等組成學習過程的一切具有價值的東西。
參考文獻:
[1]楊君:初中地理教育教學法探析,新課程學習(上)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