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子電器產品快速地更新換代使得大量電子廢棄品的回收與處理日益引起社會的關注。本文從電子廢棄品的回收模式,供應鏈參與主體間的合作機制以及政府補貼監管機制三個方面研究進行國內外文獻梳理,為避免電子廢棄品非法拆解,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以及相關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關鍵詞:電子廢棄品;回收模式;合作機制;政府監管機制
一、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電子電器產品的報廢大國,一方面電子廢棄品含有各種貴重金屬及其他可再生材料,經過正規拆解處理可以提高資源使用的效率;另一方面,電子廢棄品的不當處置堆放,不僅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而且危害人體健康。因此,將電子廢棄品納入綠色逆向物流體系有著重要意義。
電子廢棄品的回收處理涉及多個責任主體,包括消費者、回收商、零售商、制造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等,圍繞如何規范電子廢棄品的回收處理流程,協調各方責任利益分配,發揮政府的引導監督職責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很多的研究。本文主要從電子廢棄品的回收模式,供應鏈參與主體間的合作機制以及政府補貼監管機制三個方面研究進行國內外文獻梳理,總結整理以期對我國電子廢棄品回收處理提供有益思考。
二、電子廢棄品的回收模式研究
針對電子廢棄品回收模式(也稱回收渠道)研究,目前學者多集中在以下三種模式:生產商負責回收,生產商委托分銷商,零售商或維修機構負責回收,和第三方回收。Savaskan等(2004)研究了由生產商和零售商負責電子廢棄品的回收時,選擇電子廢棄品回收渠道的方式,以及再制造品的價格策略,結果表明由銷售商回收是最優的回收方式。付小勇等(2012)分析了市場上存在兩個回收商并進行價格競爭時,兩者分別采用不同模式下逆向供應鏈的各成員的定價策略,探討了逆向供應鏈回收渠道的決策。Atasu et al.( 2013)研究了由制造商進行再生產時回收電子廢棄品的成本對回收模式的影響,結果表明最優的回收模式由制造商對零售商的掌控能力決定。于春海和李想等(2014)通過構建博弈模型,分析雙渠道回收時分散決策與集中決策下的閉環供應鏈的定價機制與協調策略。繆朝煒和夏志強探討第三方企業回收集中決策下生產商或零售商銷售模式各自的優勢和劣勢。
從以上文獻看出,在電子廢棄品回收渠道方面,國內外文獻多從生產商回收,生產者委托零售商回收,第三方回收幾個方面研究。一方面,回收渠道的完善有助于電子廢棄品的提高回收利用率;另一方面,回收渠道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電子廢棄品最終能夠得到正規的拆解處理。在閉環供應鏈中,各回收渠道應提高環保意識,通過合理的契約設計最終達到雙贏。
三、供應鏈參與主體之間合作機制的研究
Singer(2003)等研究了供應鏈聯盟的產品質量策略,發現了供應商和銷售商互利轉移合同的條件設計。趙曉敏等(2004)探討行業參與主體互相協作和共同攻關,并就我國電子電器制造行業如何成功實施閉環供應鏈管理提出了相應的建議。江世英和李隨成(2015)構建了生產商和零售商的逆向供應鏈模型,研究了供應鏈主體在不同的權利結構下的決策。何毅(2016)等引入參考效應,探討了集中和分散的供應鏈下的供應鏈協凋。李瀟芮等(2018)考慮存在技術溢出效應和回收競爭,構建有無獎懲機制下回收處理商獨立研發與合作研發的四種決策模型。許民利等研究了互聯網回收與流動小商販在電子廢棄品回收中的競爭與合作關系,通過構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影響穩定策略的相關因素。
電子廢棄品的回收處理涉及多個主體,如何協調各方的利益最終實現供應鏈整體利益的最優,提高回收量是值得研究的問題。通過引入合作機制,如建立收益共享契約,并通過合作開發,從而使各方更好地參與供應鏈,減少不必要的競爭導致的效率損失。
四、電子廢棄品政府補貼與監管機制研究
電子廢棄品的回收與處理,離不開政府的監管。因此許多學者從政府的補貼或監管機構對消費者、制造商、回收商或者處理商的影響等幾方面進行了研究。SupriyaMitra和Scott Webster(2008)通過比較政府單獨補貼制造商,單獨補貼再制造商,和同時補貼制造商與再制造商三種模式,發現補貼能夠提高再制造的積極性,政府單獨補貼再制造商時,再制造商的利潤增加而制造商反之。另外,補貼能夠激勵生產商進行易于再制造的研發設計。余福茂和王希娟(2016)構建了政府與電子廢棄品非正規回收商的演化博弈模型,發現非正規回收商的行為決策由政府的監管概率決定,通過政府的一定概率的監管可以促進非正規回收商轉型為正規回收商,從而有利于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謝天帥(2017)構建了政府,正規回收商和非正規回收商的兩階段動態三方博弈模型來研究電子廢棄品的回收和查處政策。研究結果表明,政府的查處政策有著雙面作用,對非正規回收商的查處政策不宜單一的執行,還需要配合其他的政策達到更好的效果。
政府的監管作用在電子廢棄品的回收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學者們圍繞如何通過稅收,補貼及獎懲促進良性回收體系的建立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發現適當的監管能夠促進電子廢棄品的生態拆鋸,并配合補貼和激勵機制能夠最大限度提高各方參與綠色生態回收處理的比例。
五、結論與展望
本文從以上三個方面對當前電子廢棄品回收處理的文獻進行了梳理,發現在電子廢棄品回收渠道方面,國內外文獻多從生產商回收,生產者委托零售商回收,第三方回收幾個方面研究,而對小商販等非正規回收商的研究并不多。我國非正規回收商是電子廢棄品回收的“主力軍”但是非正規回收并不等于非法拆解,通過適當的引導使白利的非正規回收商納入環保回收體系,對完善我國電子產品逆向物流體系及環境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供應鏈參與主體合作機制方面,學者的研究多從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角度,研究政府、生產商、零售商等的合作機制,探討供應鏈的利益契約設計等,對于非正規回收商與有資質拆解商的合作研究,還鮮有文獻涉及;在政府補貼與監管機制研究方面,不同學者探討了在逆向物流體系中政府補貼和獎懲對不同參與主體的影響,但是研究并未將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監管策略分開來研究。基于前人研究的成果,對于非正規回收商,非正規回收商與有資質拆解商的合作以及兩級政府監管將是未來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付小勇,朱慶華,竇一杰.回收競爭的逆向供應鏈回收渠道的演化博弈分析[J].運籌與管理.2012,21(4):41-51.
[2]于春海,李想,閉環供應鏈雙渠道回收系統定價機制與協調策略[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9):1360-1363. 1368.
[3]繆朝煒,夏志強.基于以舊換新的閉環供應鏈決策模型[J].管理科學學報,2016,19(9):49-66.
[4]趙曉敏,馮之浚,黃培清.閉環供應鏈管理:我國電子制造業應對歐盟WEEE指令的管理變革[J].管理工程,2004,8:48-55.
[5]李瀟芮,張黎明,鐘永光.“互聯網+回收”情境下基于演化博弈的電子廢棄物合作機理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8,27:200-209.
[6]許民利,李圣蘭,鄭杰,“互聯網+回收”情境下基于演化博弈的電子廢棄物合作機理研究[J].運籌與管理,2018,27(9):87-98.
[7]余福茂,王希鵑.電子廢棄物非正規回收渠道監管策略的演化博弈研究[J].系決策參考,2016(9):74-77.
[8]謝天帥.電子廢棄物非正規回收查處政策及其效果[J].系統管理學報,2017,26(4):722-727.
作者簡介:
王向,河南師范大學,河南新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