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門戶臨湘忠防鎮丁家畈群山深處,有一條神秘隧道藏身山腹。山腳下,“6501工程”幾個大字并不醒目,隧道里卻四通八達,有好幾個直徑10余米的巨大天井直通山頂。
?這些神秘隧道,曾引起諸多猜測,甚至有人說這是用來發射導彈的軍事工程。鮮為人知的是,這些隧道就是后來的長嶺煉油廠(今長嶺煉化)的前身。“建廠初期,我們只有常減壓、催裂化、重整、焦化‘四朵金花’,發展到現在擁有30多套煉油化工裝置,過去靠人拉肩扛,現在是全電氣化操作,變化太大了。”說起長煉50年的發展歷程,今年74歲,退休勞模、原常減壓連(車間)黨支部書記羅學其臉上洋溢著自豪。“6501”這個神秘數字,源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大搞“三線建設”的歷史。為了解決當時成品油供應緊張的問題,國家決定在內陸腹地建設一座燃料型煉油廠。1965年1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批準建設大同、岳陽兩個煉油廠的通知》,建設湖南岳陽地區戰備油庫,列為石油工業部當年第一號工程——“6501工程”。在那個“備戰備荒”的年代,為防止可能的外敵襲擊,煉油廠被掏山打洞隱藏在山肚子里。
?然而,這一決策,最終沒有經受住防火防爆等現實問題的考驗。在經歷大小10余次安全事故后,一場火災徹底焚毀了煉油廠“鉆山進洞”的夢想。1969年初,長煉搬遷至臨湘縣文橋鎮長嶺村(今岳陽市云溪區路口鋪一帶)異地重建。這一年,軍人羅學其響應“建設三線企業”的號召,轉業加入了建設長煉的隊伍。受原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里委派,老紅軍古德勤來到這片荒山指揮建廠。“當時古老住的是兩間‘干打壘’,夏天到處漏雨,冬天被子都會積雪,得蓋一層塑料膜。”羅學其回憶道,所謂“干打壘”,就是夯土壘墻而蓋成的簡陋房屋。
?艱苦的環境,越發激起長煉人戰天斗地的豪情。“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長煉首屆青年突擊隊隊長徐憲平(曾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帶領隊員打響了一場大會戰。沒有大型運輸起重設施,長煉人用繩子拉、木塊墊、撬杠撬,就這樣把好幾十噸重的設備、煉塔搬進現場,安裝到位。短短16個月,一座現代化煉油廠拔地而起。1971年初,第一車原油進廠,煉油裝置進入緊張的試運行階段。當年5月7日,常減壓、催裂化、重整、焦化4套煉油裝置和配套系統正式整體聯運,一次開啟成功并相繼生產出合格產品。
?“四朵金花”綻放,標志著長煉的誕生。長煉第一期工程比蘭州煉油廠施工周期縮短了一年半,比大慶煉油廠縮短了5個月,創造了一個令人鼓舞的紀錄。
(劉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