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
摘要:1980年8月,四川省廣漢縣向陽人民公社完成改社建鄉,為后續全國范圍內的改社建鄉提供了范本。改革開放初期向陽人民公社改社建鄉的成功,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上來下去”決策模式和堅定改革意志、銳意進取的結晶。這對新時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仍具有現實啟示。
關鍵詞:改革開放;向陽人民公社;改社建鄉;當代啟示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創的改革開放史在某種意義上是由一個個“具有開拓性的典型歷史事件”串聯起來的整體。1980年8月,四川省廣漢縣向陽人民公社改社建鄉引發的“破窗效應”,為全國范圍內的改社建鄉、政社分離提供了“向陽經驗”,推動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政治經濟改革向前邁了一大步。“從四川省廣漢縣向陽人民公社的中國農村人民公社體制改革,是一場偉大的歷史變革,是銘刻在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為著發展著的當代實際,研究總結改革開放初期向陽人民公社改社建鄉的當代性啟示仍不過時。
一、向陽人民公社改社建鄉的當代啟示
偶然中蘊含必然,典型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是由宏大的歷史發展潮流造就的,這是宏觀歷史發展運動的必然。向陽人民公社改社建鄉能沖破藩籬,取得成功,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等密切相連。“無限的‘過去’都以‘現在’為歸宿,無限的‘未來’都以‘現在’為淵源”,農村人民公社體制改革始于四川向陽,其內含的當代啟示,仍將益于時代發展。
(一)改革開放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口號,果斷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為向陽公社改社建鄉掃清了思想障礙。時任廣漢縣縣委書記常光南在談及向陽公社改社建鄉摘牌風波時說:“如果中央不講這些解放思想、膽子要大一些,我當時是想搞也不敢搞”。江澤民在評價向陽改社建鄉時指出:“這里有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農村沒有這場改革,我們吃都很困難”。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時指出:“40年來,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這啟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有機統一,堅持與時俱進,改革一切束縛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
(二)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改革開放的動力源泉。廣漢縣向陽人民公社改社建鄉的成功還在于以時任廣漢縣委書記的常光南為代表的縣委領導班子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常光南在回憶改革動機時說:“群眾推著我們搞的”。習總書記指出:“任何一項偉大事業要成功,都必須從人民中找到根基,從人民中積聚力量,由人民共同完成。違背人民意愿,脫離人民支持,任何事業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都是不能成功的。”因此,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汲取群眾有益經驗并及時使其理論化、制度化,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堅決改革影響人民群眾活力釋放的體制機制,自覺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全部活動中去。
(三)改革開放必須堅定革命意志,敢做革命闖將
“干革命,搞建設,都要有一批用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闖將。沒有這樣一大批闖將,我們就無法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況,就無法趕上更談不到超過國際先進水平”。四川省委和廣漢縣委堅持群眾觀點,尊重人民智慧,堅定改革意志,如時任四川省省委書記的譚啟龍堅決支持廣漢縣向陽人民公社改社建鄉。向陽人民公社改社建鄉這一重大突破,在國內得到了廣泛支持和普遍重視。萬里曾在一次農業會議上指出:“看了廣漢農村體制改革的材料,很有說服力”。實踐證明,向陽人民公社改社建鄉的成功,是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正確領導下,在四川省委的支持下,以常光南為主要代表的廣漢縣委,堅定改革意志,銳意進取的結晶。這啟示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定改革意志,銳意進取,敢做革命闖將,堅決大膽地破除那些不利于人民群眾利益發展、不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的體制機制。
二、結語
鄧小平曾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來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是對向陽人民公社改社建鄉這一創舉的肯定。向陽人民公社改社建鄉的成功,是“黨-人民”互聯互動集體智慧的結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向陽人民改社建鄉提供了所必須的政治環境,中央領導人、四川省委的支持是向陽人民大膽解放思想、敢于沖破阻礙的直接動力,而人民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推進農村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智慧源泉。這一定程度上闡釋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所遵循的執政模式及其運行機理。“微觀研究是整體研究的基礎和出發點,整體研究是微觀歷史的進一步升華和所要達到的目的”,改革開放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典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引發的“破窗效應”而牽發、推動的,完整地觀察、理解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創造的改革開放史,以古鑒今,研究改革開放史上的典型歷史事件和典型歷史人物,仍具有當代價值。
參考文獻:
[1]政協廣漢市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廣漢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五輯),廣漢文史學習委員會(內部發行),1997年,第110頁.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廣漢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編:《廣漢文史資料》(第十六輯),政協廣漢市十一屆委員會,1998年,第45、52頁.
[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漢市委員會編:《廣漢文史》(第18輯) ,內部刊印,2003年,第15、17、44、55頁.
[4]常光南口述,張繼祿 馬善思 江紅英整理:《廣漢包產到組與公社摘牌索源》,四川省社會科學院,http://www.sass.cn/999/1213.aspx.
[5]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12月19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