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巨頭眾多的美國,一開始,得克薩斯州的米切爾能源開發公司太小了。但是,就是這個小公司卻引發了能源革命。
米切爾公司瞄準了開采難度極大的頁巖氣開發,然而,連續十幾年,采出的頁巖氣連投入的開采成本都不夠,虧損慘重,公司到了破產的邊緣。1997年,78歲高齡的公司總裁喬治決定孤注一擲,他連續撤換了幾個項目負責人,最后由年僅31歲的年輕工程師斯泰因貝格爾負責啃這塊硬骨頭。
一天,斯泰因貝格爾到巴奈特地區的氣田檢查工作。這里有36口作業井,他逐一進行檢查。當他檢查到一個作業井時發現,壓裂溶液中的膠狀溶液和化學制劑的配比與往常不同,向井內壓入的液體很稀,而通常情況下,都是用黏稠的膠狀溶液開裂巖層,以釋放出天然氣的。他馬上意識到,溶液配比搞錯了。可是,當他查看產氣量時卻吃驚地發現,這口井的產氣量出奇地高。瞬間,他腦子里產生了一個疑問,難道規定的配方有誤?于是,他又按照這口井的配方到另一口井進行了為期90天的試驗。試驗結果把他驚呆了,這口井以驚人的速度源源不斷地噴涌著天然氣。
試驗成功后,他將新配方推廣到所有作業井,使頁巖氣的產量突飛猛進。沒想到,一個錯誤,不僅使米切爾公司起死回生,而且使本已能源前景堪憂的美國成了全世界最大的頁巖氣生產國。原來錯誤里有機遇啊!
(摘自《做人與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