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蘭
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遇到問題時所產生的一種主動質疑、積極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可以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小學生問題意識,老師要去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創新中學習,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鼓勵學生經過深入思考,提出深刻的有價值的問題,培養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爭論的創新精神,使他們帶著問題去學習,激發探究知識的靈感,從而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整個施教過程中,教師要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把產生的新問題作為教學的結束點,把探究的觸角延展到課外,讓“問題”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習得能力的紐帶,促進學生的素質得以全面的發展。
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具有怎樣重要意義呢?
(一)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作為人師,我們都有這樣的切身感受:學生喜歡哪位教師,也就喜歡哪位老師的課,即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這也足以說明學生在學習時,最樂意接受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內容,甚至“愛屋及烏”。學生若具有了問題意識,就會主動地發現和提出問題,并且具有解決問題的強烈動機,然后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性、能動性、創造性。由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是自己經過觀察分析發現的,是學生自己感興趣的,因而他們具有極強的求知欲,具有較強的解決問題的內在動力,而不是外界強加的或逼迫的,所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并且能夠持久地自覺地學習,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進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二)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探究能力
學生具有問題意識就會不斷地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為了找到滿意的答案,會積極地搜集材料,主動探究問題的各種可能性,做出各種猜測或假設,并尋找證據或設計實驗來驗證假設,直到學生能合理地解釋問題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長期以來,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往往習慣于老師的質疑,缺乏主動提問的思維惰性。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在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1、提問者是教師,而不是學生。2、問題的操作,流于流式。3、問題的解答,追求統一答案。有的教師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忽視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造成課堂教學的“虛假繁榮”。教師一問,學生一答。有的問題很簡單,思維含量低,學生不用動腦就能回答;有的問題教師提的很有價值,問題提出后怕耽誤教學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不給學生思考時間,做完暗示做提示,有時干脆來一個自問自答,問題的利用價值降低;另一種傾向是一節課總是學生在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滿腦子的問題卻得不到解決,不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
二、問題意識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呼喚。素質教育不僅需要我們改變教法,更要求我們的老師去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質疑問題的能力呢?
(一)創設教學環境,讓學生敢問
提問是人的本能。孩子剛學會說話,就會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天空、泥土、飛鳥,直到家里的一切日常用品,都會成為他們追問的對象。然而,就目前數學課堂教學而言,學生主動提問的現象并不多見,有的學生怕出丑,不好意思問;有的學生膽小,不敢大膽問;有的迷信書本,迷信老師,在學習中不善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和對問題發表新看法,新見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首先應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敢于大膽思考,敢想、敢說、敢問。對大膽提問的學生,不論問題質量如何都要給予鼓勵;對提錯問題的學生,教師也決不批評,啟發他用另一種方法思考,樹立自信心。要善待學生提出的一切問題,富有思考性的問題,可根據情況因勢利導,以集體思考或小組討論的形式加以解決;超過學生現有知識范圍或教師一時難以回答的問題,要給學生講明原因,提供解決問題的可用資源;簡單、幼稚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看書,自行解決。這樣,學生就沒有精神束縛和心理負擔,上課自然會積極舉手、踴躍發言。
(二)創設課堂情境,使學生愛問
雖然人有好問的天性,但主動積極的問題意識是靠后天培養的。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把教材中出現的課題以“問題解決”的形式呈現出來,不斷創設既貼近教學內容,又貼近學生生活的常見情境,激勵學生提出問題,并教會學生質疑問題的方法。
(三)適時點撥引導,使學生善問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個孩子如果未品嘗過學習、勞動的歡樂,從未體驗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們的不幸”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評價機制,要對學生的質疑能力作肯定的評價,鼓勵學生的質疑。最初學生的疑問往往是零散的,淺層次的,這就需要教師做好引疑工作,使學生能將疑問設在重點處、難點處,設在新舊知識的結合處。著名學者陸九淵說:“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四)指導提問方法,使學生會問。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指導學生提問,提高質疑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者對學生的問題應能及時分辨出哪些與文章內容有關,哪些是無關的。從而抓住關鍵問題逐步深入,而不是讓問題成為一盤散沙,無所目的。
學生在預習或初讀文章時,會遇到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有涉及文章內容的,也有無關緊要的,而學生的心理狀態都是希望自己的問題能得到大家的重視,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主要是激發學生質疑的意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幫助學生對問題進行分類、梳理,從而發現學習的重點、難點,進而讀懂課文,解決問題,如在教學小說單元時,我引導學生從人物形象的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文章主旨的把握等方面提問,起初學生提的問題有些散,長期訓練下來,學生的提問就越來越有價值了,而且,當學生帶著自己所提的問題去自讀課文時,他們會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