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珵
面對越來越多的“眼鏡孩”“超重娃”出現在幼兒園,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眼前:在本無學業壓力的學前階段,為何幼兒體質成了問題?錯過幼兒階段的運動黃金期,意味著給未來體質發展埋下隱患。
家長缺少陪伴
開學半個多月,一場降溫襲來,讓幼兒園保健醫生劉老師犯了愁:本來出勤率良好的幼兒園,請假的小朋友一下子翻了幾倍。在去年她的記錄冊上,幼兒的出勤率沒有一天超過90%,甚至一度低至85%;也就是說,在一個20人的班級中,每天約有3個幼兒請假。
劉老師的擔憂,正在幼兒園中廣泛上演。每遇小幅降溫,就有大批幼兒感冒不能來園;流行性傳染病肆虐時,園所也是“重災區”。一些家長害怕孩子被感染,干脆讓孩子在家休息。
根據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我國3-6歲學齡前幼兒的整體身體素質水平居各年齡段之首。但是對比2010年的數據不難發現,這一年齡段幼兒在身高、胸圍等指標增加之時,其他指標出現了下滑。如5歲幼兒的上肢力量、下肢力量、速度素質、平衡能力等均呈現顯著下降趨勢,特別是腹部脂肪堆積,表明幼兒總體身體素質向好的同時,體質問題日趨嚴重。
當前,家長普遍認可運動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不過在認知方面存在偏差。缺理念方法、缺時間陪伴,化身阻礙幼兒運動的“絆腳石”。“相較于重視兒童運動的國家來說,我們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放得開’的運動少了一些。”北京大學婦女兒童體育研究中心主任董進霞對記者表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年輕父母忙于工作,少有時間陪伴孩子進行戶外運動。在實際的家庭場景中,運動缺位現象非常嚴重。
一份近日發布的基于對2104名家長調研的報告顯示,家庭運動氣氛不足和寬松教育方式是常態。一方面,家長平均每周運動時長僅為2.5小時,超過60%的家長每周陪孩子運動不超過一次;另一方面,66.8%的家長對孩子運動習慣培養采取寬松教育形式,不會強求。在提升身體素質的方式上,家長更多選擇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營養飲食,選擇體育運動的家長占比僅位居第三。
作為幼兒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對幼兒具有巨大的影響。當日益突出的“電子保姆”現象導致幼兒過早、頻繁地使用電子產品;當城市公共設施不斷完善,幼兒出門就坐車、上樓乘電梯等現象變得常見,幼兒的運動機會在無形之中逐漸減少。有幼兒教師指出,不愛運動成了新一代孩子的特點,對運動的熱情沒有自幼培養起來,一旦上了小學,很難再養成鍛煉的習慣。
有效運動時空遭擠壓
大多數家長認為,幼兒每天都在跑跑跳跳,應該能夠滿足發育所需的運動量。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所所長童梅玲指出,實際上,科學的運動與“瞎玩”并不相同,幼兒的運動不足、不均衡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有非常強的隱蔽性。運動一方面要考量時間指標,另一方面對強度也有所要求。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幼兒攝入營養豐富,需要更多合理的運動構成來實現代謝平衡。
董進霞指出,0-3歲嬰幼兒在家時間較多,養育者主要從生活角度關注其發育,而鮮少考慮嬰幼兒運動的需求;社區作為其主要戶外活動場所,大多數只擺放了適合中老年的健身器具,無法滿足兒童活動的需求。“怎么盡早干預0-3歲嬰幼兒的運動發展,給其提供活動的場所,也是有必要思考的。”
視角轉換到在園幼兒,運動量不足的原因亦有相似之處。在互聯網查閱幼兒園運動相關資料,“小院子里的大體育”“‘夾縫中’的大運動”成了高頻詞匯。不少學者表示,空間場地不足是幼兒園開展戶外運動受限的重要原因;一位山東農村地區幼兒園園長對記者透露,不單在城市,農村幼兒園適合戶外運動的場地也在減少。
“觀察每天離園前的情景不難發現,許多孩子利用自由時間撒歡式奔跑,久久不愿離開,某種程度上說明孩子在幼兒園還是以靜為主,具備一定強度的運動量是不夠的。”董進霞分析道。一些幼兒正在經歷著戶外運動與游戲時間被擠占的現實:盡管教育部規定了園所需保障幼兒每天參加體育活動2個小時以上,其中1小時應為具有一定強度的戶外運動,但實際情況是,很大一部分幼兒園無法做到每天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參加體育運動。“有些教師僅僅是帶著孩子來到戶外場地,并沒有充分利用時間進行跑跳大動作為主的活動。”在董進霞看來,這樣漫無目的的戶外活動,導致運動課程效果被弱化。
福建省南平市教師進修學院教研員吳艷青告訴記者,在當地試點園進行國民體質測試時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雖然幼兒體質合格率從小班的35%上升到大班的82%,但體質優秀等級率和良好等級率卻呈下降趨勢。也就是說,運動性課程雖然滿足了幼兒快樂運動的需要,但在促進幼兒基本動作發展及增強體質上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受制于極端天氣,幼兒園大概有1/5的戶外活動會轉為在室內進行,因此對運動的關注不應該只是集中在戶外,一進入室內便進行閱讀、音樂、建構這類偏靜的活動。只要教師重視,相關的室內活動設計起來并不難。”董進霞建議,可以利用一些小墊子和器械開展室內動作練習,同時強調控制一次性靜坐的時間,“有時候一天兩小時的運動時間雖然能夠滿足,但一次性靜坐的時間能達到兩三小時。實際上,幼兒在40到45分鐘的靜坐后,需要至少有15分鐘的活動時間”。
一個尷尬的現狀是,幼兒園教師以女性居多,大多數幼師本身并不熱衷運動,更不擅長帶領孩子運動。吳艷青講述,她和團隊在當地開展幼兒運動測評工作,發現許多教師對于動作規范本身尚存有認識的模糊地帶,如果不經過測評前期培訓便貿然由其對幼兒進行測評,往往會影響結果的準確度。“現在提倡自主運動,教師的觀察與支持是運動游戲中真正促進幼兒基本運動能力發展和身體素質提高的保證。但我們觀察到幼兒園教師在組織開展活動時,難以識別和判斷幼兒發展水平,指導缺乏科學性與針對性。”這也成為幼兒園運動質量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觀念亟待轉變
“快別跑了!小心孩子摔倒!”周末帶娃出門的張女士,碰上了一件不大不小的“糟心事”——本來兩歲半的女兒圍著廣場的花壇跑得正歡,自己也高興地加入這場追逐的游戲,卻被路過的老夫婦大聲“警告”,好像自己是不負責任的“后媽”。女兒卻玩得興起,一時間,張女士停下來也不是,繼續游戲也不是。
這樣的苦惱,不少新手爸媽都遭遇過。傳統觀念中,成人常以“靜”“聽話”為價值標準塑造兒童,批評“好動”“野性”的孩子。獨生子女帶來的養育焦慮,讓家長恨不得給孩子建起隔絕外界的“防護墻”。“特別是隔代撫養的家庭里,更多從安全角度考慮,”董進霞說,“孩子自由玩耍、跑動的機會相對少了許多,這與我們的撫養方式和社會狀態有關。”
由運動衍生的意外風險,如同一道“緊箍咒”,使教師和幼兒園在開展運動時總是畏首畏尾。刮風、降溫、升溫……稍有變化便選擇取消戶外活動,將幼兒束縛在“溫室”中。一些地方考評指標中,安全管理實行“一票否決制”,“因為怕出事而不運動或者進行挑戰小的活動”這類因噎廢食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此外,與一二線城市家長重視有余、參與不足的情況不同,三線及以下城市家長更希望園所多教一些識字、算術等小學知識,對幼兒運動的意義尚未認識透徹。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表示:“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運動要為孩子提供多種多樣的體驗機會,充分調動和刺激他們的感官來參與身體活動,促進其感知能力的發展。
“家長對孩子運動的影響是最大的。能否給嬰幼兒創設自由爬行的空間或者引導性地放置玩具,刺激其爬和滾動;能否每天拿出一點時間陪孩子運動,尤其是到戶外運動,親近自然,觀察自然,都是重中之重。”董進霞強調,關鍵還是要扭轉成人的觀念,在尊重幼兒生長發育規律的同時,為其創造良好的運動氛圍,有意識地刺激幼兒動作發展。在此基礎上,家長再考慮通過知識付費獲取科學運動的方法,而政府和社會要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服務。“當家長意識到運動對孩子來說恰似吃飯、睡覺一樣不可或缺,才會更加關注孩子的科學運動,整個社會也才能更加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