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玲
建筑藝術歷來被稱為“凝固的音樂”。人們通過對建筑的結構、雕塑、裝飾、韻律等方面產生特殊的感受方式——想象力和理性目的,接受和認識建筑相關的概念和思想,從而使建筑傳達的意義內化為人的感受,這就是建筑審美。
每個幼兒的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幼兒藝術領域的學習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
在《以建筑審美為線索促進幼兒核心素養發展的實踐研究》課題下,福建省廈門市五緣實驗幼兒園按照建筑派別收集相應的建筑素材,提煉各派別建筑素材選擇的原則與方法,聚焦建筑審美活動所能培育的核心素養,擬定系列活動實施方案,進行幼兒建筑審美活動多元評價的研究。
課題組集思廣益,深挖建筑之美
課題開展之初,幼兒園召開教研會,成立課題組,系統學習核心素養理論。教師們集思廣益,明確任務分工,分頭收集信息,查找相關資料,挖掘隱藏的建筑之美。
我們通過圖書館書籍查閱、網絡搜索、實地觀摩等各種信息收集方式,了解國內外與本課題研究相關的信息,分頭搜集、整理適合幼兒園開展的建筑審美課程資源,并按年齡段劃分相關內容,如世界經典建筑、中國建筑文化底蘊、中國古建筑類型及構成、中國經典民宿民居等。這些有價值的資料以文本、圖片資料冊、電子文檔等形式整理歸納。
各班級按照派別形成京派、閩派、蘇派三個課題小組,再根據分組情況制定課題實踐方案并開展,進行方法和途徑的研究。教學上,按年齡段、分年級進行,分別由專人負責。
走進身邊的閩派、京派、蘇派建筑,挖掘本土建筑審美教育價值。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教師前往有“萬國建筑博物館”之稱的鼓浪嶼參觀,挖掘本土建筑的教育價值。教師帶著明確的考察目的,在導游的介紹下從島上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筑中充分挖掘建筑背景、歷史文化、建筑功能以及建筑藝術本身的價值。如:從菽莊花園感受江南園林山環水繞、曲徑通幽的建筑風格特點;從脊角高翹、紅磚紅瓦、質樸端莊、充滿歷史感的浮雕透視閩南建筑風情等。各種建筑風情在這里交融,教師從中充分汲取本土建筑的教育價值。
利用家長資源,請建筑學專業的家長為教師培訓,幫助教師理解建筑審美教育價值。我們了解到本園大一班林希小朋友的媽媽是廈門理工學院建筑工程系的老師,于是借助家長資源為教師開展“傳統民居建筑”培訓。在培訓中,教師們不僅了解了京派建筑樣式代表——四合院,了解了其完整組成結構、住房用途、建筑要素(門鈸、影壁、垂花門、抄手游廊)及古代住房中長幼有序的文化背景,也了解了閩南古厝(屋頂類型、紅磚古厝、燕尾脊……)以及江南園林。培訓不僅豐富了教師對傳統建筑流派的認知,也挖掘了建筑中蘊涵的自然、社會背景以及建筑欣賞等教育價值。
多途徑實施課程,滲透教育目標
我們針對幼兒不同年齡段特點,開展建筑審美教育,制定出可衡量的各年齡段幼兒核心素養的評價指標及相應的課題實施方案,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進行。
集體教學活動深入落實教育目標。在課題實施的過程中,當幼兒對建筑有了初步感知和情感體驗后,教師以集體教學活動的形式幫助幼兒深入了解不同建筑樣式和風格產生的自然背景和社會背景,讓幼兒了解建筑的功能、特點和歷史,感受人與建筑的關系,從而獲得文化素養、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等方面的提升。
以蘇派建筑為例,“花窗”是中國園林墻上的一種裝飾性透空窗,種類繁多,形式豐富,僅園林中一處小園就有花窗一百零八式,被譽為“堂軒簡樸,漏窗精美”。
為了更好地挖掘花窗這一古代園林建筑元素的教育價值,我們以花窗為活動載體,設計集體教學活動,通過“藝術大師花窗系列”視頻,讓幼兒感受花窗的外形美;再參觀實物花窗,欣賞、感受花窗的造型美和窗心的圖案美;最后在光影交加的花窗視頻中,感受花窗的光影美與裝飾美。
在過渡環節隨機滲透教育目標。引導幼兒關注身邊的建筑引發談話,從幼兒的興趣和關注點中發現建筑教育的契機,隨機開展建筑價值滲透教育。在教師的引導和鼓勵下,幼兒也紛紛利用放學、周末的時間走進身邊的傳統風格建筑群。幼兒帶到班級的建筑照片,便成了晨間入園后、餐點后交流的話題。教師通過傾聽、觀察,及時捕捉幼兒感興趣的建筑內容,將有價值的內容加以梳理、提升,成了課程內容來源的一部分。
“假日小分隊”使幼兒置身其中。“假日小分隊”是豐富幼兒園外活動的一種親子活動組織形式。在多感官綜合感受(視、聽、觸摸)中,在近距離實景中感受建筑藝術、文化,激發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心。幼兒園充分利用周邊相應社會資源,開展建筑審美教育,如去同安影視城參觀京派建筑;去集美古厝群、同安蓮花同字厝、湖里閩南古鎮、龍海埭美村、金門古厝、漳州隸美古厝等欣賞閩派建筑;去園博苑、中山公園百花廳等感受蘇派建筑的美。幼兒在置身其中的參觀后,深入觀察、對比、發現不同建筑風格的特點。
舉辦幼兒作品展,支持表達與創作
幼兒在獲取一定的建筑認知后,對建筑的印象就變得更加豐富和鮮明,于是產生了表達與表現的需求。教師應適時地提供多種工具、材料,教授表現手法,滿足幼兒對傳統建筑的表現與創作的需要。
在圍繞京派、閩派、蘇派小組課題實施兩個多月后,結合校園文化節日——童畫節,幼兒以版畫、沙畫、水粉、泥塑、立體手工、水墨、剪貼畫、刺繡、拓印、刮畫、炭筆畫、蠟筆畫等多種表現手法,對傳統建筑派別進行表現與創作,教師進行精心的環境創設,為幼兒舉辦“建筑——凝固的藝術”大型幼兒作品展。
創作中,幼兒能細致地注意并表現出建筑的細節,如中班鄭照胤小朋友指著自己的作品介紹:“老師,這個像白云一樣彎彎的花紋就是云頭紋,我要畫的是云頭紋瓦當。”小班黃詩涵小朋友說:“我的大門有圓圓的門釘,就像亮晶晶的寶石。”大班陳永旭小朋友說:“我的閩南古厝看上去有點舊,給人一種很古老的感覺。我還喜歡古厝上燕尾脊的龍,因為我們是龍的傳人。”幼兒在創作和作品介紹中不僅體現了對建筑的認知和感受,也體現了其繪畫作品的豐富和細致。
在整個童畫節作品展中,我們邀請家長入園觀展。觀展中,幼兒能有模有樣地向爸爸媽媽介紹自己畫的園林假山、回廊、亭子、紅磚古厝、燕尾脊、四合院、垂花門、影壁。現場還配二維碼掃碼語音講解,進一步幫助親子共同了解不同派別的建筑。
開展課題研究以來,我們以建筑審美為線索,豐富幼兒對中國傳統優秀建筑的認知經驗,激發幼兒喜愛中國建筑的情感,支持和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在發展幼兒核心素養的同時,以浸潤式的建筑審美教育潤澤兒童生命,締造幸福童年。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五緣實驗幼兒園)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