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華
2019年5月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市場積極投資興辦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從國家層面明確了行業發展的目標任務,未來10年將迎來托育行業高速發展的新階段。托育行業的優質發展需要政府、社區、家庭、市場與協會的共同推動,本文從行業協會的角度,簡要總結上海托育服務的模式探索與實踐經驗,供行業參考。
多手段并舉,有效推動發展
自1999年起,上海就開始關注0-3歲嬰幼兒早期發展,投入早教理論研究及科學育兒指導、托幼一體化試點等實踐工作。20年來,在上海市教委、衛健委、婦聯等多個政府部門的牽頭指導下,在行業協會的促進支持下,上海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導、家庭為主、多方參與”的0-3歲嬰幼兒早期發展工作局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可借鑒、可復制的模式成果。2018年4月,上海率先出臺了嬰幼兒托育服務配套“1+2”文件規定,從托育機構設置標準、監督管理、從業人員要求等多個角度對托育機構提出了規范化要求。
在上海托育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多手段并舉,達到了有效推動行業發展的目標。
一是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務資源供給。深入推進托幼一體化,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托育服務供給。截至8月31日,上海全市提供托育服務的機構已達到500多家,提供托額共2.4萬余個,以普惠性為主導。其中,幼兒園和托兒所400多家,社會力量辦托育機構(特指按照文件要求設立并獲批“依法開展托育服務告知書”的機構)共143家。另有100多家托育機構正在申請設立中。
二是完善托育服務監管體系。確認建立托育行業專業監管機制,設立市、區兩級托育服務管理機構,由市級托育管理中心制定發展規劃、規范政策并進行綜合監督,由區級托育管理中心進行托育機構的實際管理、審核并發放舉辦資格。同時,聯動教育、衛生健康、公安、消防等多個相關行政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聯合開展監督管理。
三是有效規范托育機構。托育行業發展尚處于早期階段,上海率先對托育機構進行了全方位的規范要求和落地試點,并獲得了寶貴的實踐經驗標準。具體包括:按營利性和非營利性進行分類管理,服務類型分為全日制、半日制、計時制,機構規模4-6個班,班級規模15-20人,建筑面積不低于360平方米,無死角監控,滿足育嬰員、保育員等五大人員要求,按照嬰幼兒月齡階段設置師生比等。
四是充實規范從業人員。鼓勵學校、社會培訓機構擴大托育從業人員培育體系,從嚴把關準入資格,加強職前職后培養,加強職業道德規范與培訓。通過培訓項目經費支持的方式,開放大學及其他職業培訓學校聯合開展托育從業人員培訓,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人力保障。
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過為托育機構提供場地租金減免、用水用電用氣優惠、稅費減免、獎補激勵等措施,為托育從業人員提供就業、培訓支持等手段,吸引廣大舉辦者和從業者進入行業。
從上海的探索實踐經驗來看,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模式可以歸納為以下6種。一是家庭服務模式。即加強對家庭的嬰幼兒早期發展指導,借助“育兒周周看”“科學育兒社區行”等項目載體,以入戶指導、親子活動、家長課堂等方式,為家長及嬰幼兒照護者提供嬰幼兒早期發展指導服務,增強家庭的科學育兒能力。二是社區服務模式。即利用社區活動中心等場地設置嬰幼兒公共活動區域,配備設施設備、配套項目及專業人員。以免費或優惠出租方式提供場地,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運營管理,為社區家庭提供育兒指導及托育照護服務。三是醫教結合模式。即依托兒童醫院、婦幼保健院等醫療機構的專用場地,由專業醫護人員聯合教育工作者,探索醫教結合特色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模式。比較典型的如上海新華醫院,它也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國兒童早期發展示范基地之一。四是市場化托育機構模式。即由社會力量針對家庭不同的服務需求,舉辦符合標準的托育服務機構,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托育服務需要。五是托幼一體化服務模式。目前上海正在積極推進托幼一體化建設,規劃公立幼兒園增設托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民辦幼兒園開設托班,積極探索親子園中園模式。六是企業園區服務模式。由上海市總工會牽頭,正在積極鼓勵有一定規模和條件的企事業單位或園區開辦符合標準的托育點、企業親子園,或通過暑托班、周末親子活動等形式,為職工提供福利,解決育兒需求。
“服務+管理”并行,發揮協會作用
托育市場的有序、規范發展,除政府的管理與引導外,離不開行業協會的有效推動與促進。協會作為政府與市場的第三方平臺,是聯系政府與托育機構的橋梁紐帶,成為加強和改善托育行業管理與市場治理的重要支撐。具體而言,行業協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第一,會員服務。協會為已經開設或想要開設托育機構的企業提供咨詢服務、人才推薦、合作對接等服務,打造發展優質會員。立足行業需求與實際,組織托育機構座談會,定期交流機構舉辦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及時予以幫助與指導。提供行業規則和治理機制,維護公平競爭的行業秩序。定期搜集整理托育機構的共性問題,形成案例進行提煉分析,協助其向有關部門反映、溝通和反饋。
第二,研究調查。利用專家優勢和專業團隊,積極開展托育行業產學研合作,開展行業標準化研究、課程研發與模式論證等基礎研究。每年組織行業調查、運行監測及趨勢分析,及時掌握行業發展中的動態和突發情況。記錄行業發展大事,定期發布行業發展報告,供政府制定政策時參考。
第三,評估指導。協助政府部門開展托育行業的監督、評估與管理,研究制定托育機構評估指標,形成良性的機構準入與退出機制,建立托育機構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協助政府開展對托育機構的日常巡查、常態工作指導,在評估指導過程中打造一批示范性、典型性、品牌化的高質量托育服務機構,為嬰幼兒照護服務市場規范化、標準化助力。
第四,信用建設。托育行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家庭的信任,因此加強托育行業信用建設、推動行業自律與發展尤為重要。協會目前正在協助政府研究建立信用評價制度,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通過科學制度和嚴格程序實現精準識別、全面覆蓋,守信激勵、失信懲戒,從而達到控制托育行業潛在風險、加強公眾與托育機構信任度的目的。建立托育機構及從業人員“黑名單”制度,禁止有虐待、傷害嬰幼兒記錄的機構和個人從事托育服務,不斷樹立誠信經營意識,促進嬰幼兒托育機構安全健康、科學規范、專業優質發展。
第五,人才培養。在《上海市3歲以下幼兒托育機構從業人員與幼兒園師資隊伍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已經明確了托育從業人員培養的目標與任務。但托育服務尚處于行業發展的初級階段,從目前上海已經開設的托育機構來看,呈現出服務能力參差不齊、人員專業化程度低、課程活動標準不一等現象。目前協會已經通過狠抓職業資質培訓、加強上崗培訓、定期組織崗位能力提升培訓等多種方式,加強托育服務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對托育從業人員進行全方位專業素質能力提升,逐步提升托育服務質量。
第六,合作交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專業平臺和智庫作用,調動發揮各方優勢力量,推動政府部門、專業院校、研究機構與托育企業等全方位的聯動與合作。定期組織交流研討與行業論壇,搭建機構之間交流對話、分享經驗與合作互助的平臺。開展對國際托育服務行業的研究與國際交流合作,拓寬國際化視野,推動托育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
總之,協會以托育行業的公共服務平臺為定位,以“服務+管理”并行,將成為托育行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作者系上海市人口早期發展協會副會長、秘書長)
責任編輯: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