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利蕊
摘 要: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是教學工作中的基本環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本文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結合我的教學實踐,對小學語文課內外作業進行了規劃和新的設計,其目的是探討怎樣進行作業設計才能充分發揮其在小學語文三年級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為提高鄉鎮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探索出一條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自主作業設計;形式多樣;靈活新穎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2-0016-02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延伸,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前一段時間,我對小學生作業展開了調查,發現一些教師作業設計不夠科學,并且隨意性很大;提倡素質教育以后,很多語文老師認為三年級半小時作業量很難把握,覺得除了抄抄寫寫外加點閱讀就沒有什么作業好布置了,甚至老師連口頭和閱讀作業走過場也不布置了;可是在鄉鎮孩子要是沒有作業,其后果是生字鞏固率很低;閱讀面就會很窄,而且孩子家長也會怨聲載道,會抱怨我們老師不會教書育人;因為鄉鎮孩子不比城鎮孩子課外輔導班上的多知識面廣,做起練習來一蹴而就,晚上回家還有父母或者家教。鄉鎮孩子家長大部分時間忙著打工,回家忙沒有多余時間關注孩子的學習;造成孩子所學生字鞏固率差,聽寫錯別字很多,因為條件局限閱讀知識面也窄。因而許多家長面對自己孩子的不足只好強烈要求老師給孩子多布置作業;作為老師的我們也很為難。要怎么做才能雙贏呢?
我采用自主式作業設計,允許部分學生自己設計作業,允許部分學生半自主結合我布置的作業和自己選擇一些作業來完成,也允許部分學生只做我布置的作業。這種方法施行后充分調動學生的作業完成率和創造能力,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實踐證明,采取豐富多彩的作業方法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參與學習,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這讓我想到作業也不應只是單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復合體,由此激發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在愉悅合理的環境中獲取知識,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并積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經歷。于是,我采取了寫、貼、畫、剪、演、攝影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看、聽、觸、摸、嗅、想象,感受知識,進行學問探討。
1.自助 “作業”
針對三年級課后書面作業時間不超過半小時,為了鞏固生字。我努力嘗試設計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鞏固知識的途徑如在學習完《金色的草地》《荷花》一課后,我給學生們許多可供選擇的“作業”:一是你可以選擇觀察周圍花草樹木,用上課文中的幾個生字寫幾句話;這對學有余力的孩子是很大提升。二是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草地的不同,講給家長聽。這樣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三是可以用相機尋找蒲公英或者荷花的足跡,留住剎那的美麗配上幾句話,對孩子的審美觀和各類興趣培養是一大提高。四是你可以自主選擇美文吟誦、賞析或閱讀同步等等。五是你可以任選一項完成,有能力的可以多選,也可以自己設計一個作業并完成;結果,孩子們興致高昂,有的畫成蠟筆畫美奐美輪;有的儼然成了一幅精美的水墨山水畫;有的攝影,攝下那蒲公英破土的瞬間;還有的寫成了詞藻優美的短文等。孩子們匯報給老師的“作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最后,我們進行了作業展評,學生們看著自己的“作業”展示,他們臉上無比的興奮,作為老師的我也很樂意。通過這次作業,不僅豐富了課文內容,也讓學生親近、走進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壯觀,對學生進行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教育,也鞏固了生字掌握率。(還有很多課文都可以采取這樣的形式如:《昆蟲備忘錄》《花鐘》等)。
2.半自主式“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不用老師多講,學生也會自覺認真地完成作業。要讓學生有興趣,教師設計的作業就應該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語文作業設計興趣化,既要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又要符合語文的學科特點。比如,學了《秋天的雨》和《聽聽、秋的聲音》后,針對學習有余的孩子設計自主套餐1模仿原作說一個片段,不必追求完美,只要讓學生的思維自由發揮,做一回小詩人;對學習中等的孩子設計了自主套餐2我把孩子們上課仿講得片段記下來,編成詩集讓學生帶回家與家人一起欣賞朗誦;對學習一般的孩子設計了自主套餐3回家找找有關描寫荷花的古詩或美文讀讀背背;即調動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還鞏固了生字和所學內容,真是事半功倍。
總之,把對客觀事物的觀察、閱讀、表達相互聯系起來,構成整體,既促進聽說讀寫結合,也促進了學生的口語交際發展。
3.自主式作業—拓展知識
求知欲,有好奇心—這是人類的天性,中段的小學生尤其富有好奇心。如果我們語文教師每次布置的作業都是一成不變,時間一長,學生對作業就會慢慢地失去興趣;求知欲、好奇心,就會被慢慢抹殺,他們只會機械地去完成一項又一項練習。為了持續發展,也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1)甜點自主“作業”—課內外聯系
小學語文課本的內容雖然豐富,但是知識畢竟有限。因此,課內必須與課外相結合,讓學生在課余、課外通過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語文知識,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增加課外知識就象是飯后的甜品,調劑一下味覺。如學了《蜜蜂 》《總也到不了的老屋》和《守株待兔》后,教師可分別推薦學生課外閱讀《少年百科》、《昆蟲記》和《伊索寓言》《克雷洛夫語言》等,學校每天有20分鐘的晨誦,我讓孩子們輪流上臺講講自己所看故事內容、交流心得體會,并發表自己的看法,給予孩子們表揚信鼓勵,并用短信形式發送給家長,大部分家長在家積極支持自己孩子閱讀故事,使之能成為故事大王。學了《古詩兩首》后,可讓學生閱讀《唐詩宋詞》和《小學生必讀古詩70首》;有句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每節課前五分鐘讓孩子們上臺帶領大家搖頭晃腦吟誦幾首,讓孩子們體會當詩人的快樂。
學了《蜜蜂》《紙的發明》《手術臺就是陣地》等課文后,
引導學生閱讀《自古英雄出少年》《論語》和《中外名人故事》等。事實證明這種課內外結合閱讀、識字方法和落實拓展閱讀的效果非常不錯,讓他們讀了,講講所了解到的知識、故事、寓言等,既鍛煉了孩子的膽量,又訓練了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并且對學生的口語交際和寫作起到很有效的幫助,從而達到教學雙贏。
(2)自主拼盤“作業”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要用到語文,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教育資源。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布置學生觀察,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首先,讓學生聽廣播、看電視、上網,利用現代視聽手段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其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節假日,讓學生收集有關節日的由來為三年級的習作埋下伏筆,利用假日搜集調查中國的傳統節日由來或者過節時有哪些美食特色或者故事,為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習作做鋪墊。然后讓學生學會觀察動植物,自己結合三年級科學讓養一養鳳仙花、蝸牛、螞蟻、蠶等讓孩子們記一記,有興趣動手寫一寫,好文章推薦學校《筍芽兒》校刊;晚間讓孩子看看《新聞聯播》摘錄幾句從廣播中、電視上、報刊里和街頭上信息,課前交流自己的看法,再自己嘗試為某種產品擬廣告請家長協助記錄;讓學生到花園中、公園里、街頭上去摘抄文明警示語,也可以讓學生到社區宣傳環保,自己也寫上幾句類似的環保文明警示語,制作環保警示牌,插到街道小河邊做宣傳,也可以掛在校園的花圃中或掛在本班分包的小樹上。
總之,伴隨著統編新課程的深入,作業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廣大教師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創新,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讓學生感受到作業的快樂,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以上是本人的一些行動過后的積累,針對鄉鎮孩子已有一些成效。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汪明主編.問題與對策—也談中國語文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小學語文新視角.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4]王一軍編著.中國當代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邰啟揚,金盛華等.著.語文教育新思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