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帶領廣大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迅速改變了積貧積弱的落后面貌。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開始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行動,經過多年努力,解決了13億多人民的溫飽問題,截止2017年底,有7.4億人擺脫貧困,相當于目前整個歐洲國家的人口總和,實現了世界減貧史上的 “中國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將過去的“粗放式扶貧”政策升級換代為“精準扶貧”,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從“輸血”到“造血”,6年間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8239萬人,確保到2020年如期消除絕對貧困。中國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的消除貧困目標,這將給全球減貧帶來巨大信心,為全球減貧和發展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現摘選其中的幾束浪花,以展現我國巨大扶貧成績的精彩畫面。
“下黨鄉脫貧,有你一份功勞”
習近平總書記8月4日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 下黨鄉位于閩東寧德的大山深處,直至上世紀80年代末,全鄉沒有一條公路,交通十分不便,素有“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的說法。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三進下黨調研指導扶貧工作。第一次是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乘車近3個小時、步行2個多小時,冒著酷暑到下黨鄉訪貧問苦,幫助解決發展難題。近日,受鄉親們委托,下黨鄉6位黨員干部群眾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下黨脫貧的喜訊,表達了對黨中央和總書記的感恩之情。
8月6日上午,江蘇萬順集團董事長周善紅,接到福建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黨支部書記王明祖的報喜電話。“總書記給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我們實現了脫貧。”王明祖說,“下黨村民脫貧,有你的一份功勞。”
一名福建壽寧縣下黨鄉的“村官”,為何給遠在千里之外的江蘇一家民營企業負責人打來電話?這要從萬順集團積極響應國家扶貧開發戰略說起。
萬順集團是揚州江都區一家主要從事汽車零部件制造、工程安裝、建筑等業務的民營企業。周善紅20多年前開始創業,2000年,作為揚州“鳳還巢”第一人,他回到家鄉投資1億多元,組建了萬順集團。這些年,集團多次進入全國民營企業500強。
2014年全國人代會期間,周善紅與同是全國人大代表的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鎮蓉中村黨委書記李振生閑聊時,得知福建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是國家級貧困村,當場決定將該村作為自己扶貧的重點對象。通過多次調查研究,周善紅發現,下黨村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濕潤,生態環境好,非常適宜茶葉生長。但由于交通、銷路等因素制約,當地農民種茶積極性不高。于是,他就有的放矢地提出了“種植先行、項目引領,商貿推進、強村富民”的發展思路,從梳理恢復茶園入手,一方面投入上百萬元資金建設成片“愛心定制茶園”,另一方面牽線搭橋聯系多家企業以一年一畝2萬元的價格認租茶園,由村里將認租茶園的茶“定制”給他們。在這過程中,周善紅還與下黨村合作,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傳統產業”的模式,打響了“下鄉的味道”茶葉品牌。由于有了投入和銷路,下黨村每斤青茶均價從原來的2.4元增加到10元,每畝效益從2000元增加到6000元。僅此一項就為當地農民每年增加純收入200萬元。
周善紅自與下黨村“結親”以來,每年都要去上三五趟,訪貧問苦、看看茶園經營管理情況,或者與村兩委一班人探討擴大“愛心定制茶園”種植規模、發展農家樂和農業旅游等事宜。現在,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到下黨村品茶觀光、定制茶園。
“扶貧攻堅是一項國家戰略,也是一個長期工程。”周善紅說,眾人拾柴火焰高,要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不能事事靠政府,還需要整合社會資源,凝聚起扶貧攻堅的強大合力。基于此,周善紅和他的萬順集團又在陜西富平老廟鎮漫町村搞起了“花椒工廠”、在江都區郭村鎮張倪村種起了“扶貧草莓”,以一個個實打實的項目帶動當地百姓脫貧致富。
徐場村:琴瑟雅音奏響“富民曲”
盛夏的蘭考,泡桐如海,構成一幅幅美麗的生態圖景;一把把制作精良的琴瑟琵琶從這里走出去,雅樂清音傳遍天下。50多年前,焦裕祿帶領當地群眾種植泡桐,防風固沙。如今,化身為蘭考人民的“綠色銀行”。目前,全國民族樂器行業90%以上的音板取材于蘭考的泡桐。在徐場村,家家戶戶都忙著制作古琴,致富奔小康。
? “長在黃河故道沙土中的泡桐,紋路清晰,板材音質奇佳,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村民徐老大拿著一塊泡桐板給記者看。徐場村從1985年開始生產民族樂器,目前是蘭考樂器作坊最集中的村。
? 上世紀80年代,一位上海樂器師傅發現,泡桐板材適合做民族樂器。這位樂器師傅在徐場村找到了從事桐木板材加工的代士永,此后,代士永成為上海樂器廠家的原材料供應商。與樂器廠深入接觸后,代士永決心獨立辦廠。1988年,他在蘭考開辦了第一家制造樂器的中州民族樂器廠。
? “蘭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換新天。”2000年前后,蘭考外出學習制琴的多達幾百人,學到核心技術后回鄉抱團發展,打造蘭考品牌。徐場村村民郭愛玲制作古箏近十年,之前一直給品牌廠商代加工,去年她注冊自己的品牌,現在利潤翻了幾倍。
? 如今,徐場村擁有40多家民族樂器生產企業,并已形成樂器制造的產業鏈。
? “民族樂器產業帶動我們村及周邊貧困戶21戶、102人脫貧,還有3戶貧困戶是私企業主,全村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徐場村黨支部書記徐順海說,“是改革開放成就了今天的徐場村!”
有了好政策 迎來脫貧后的新生活
延安宜川縣丹州街道辦王灣村的脫貧戶張榮這幾天很是忙碌。她今年新試種的博洋61號和91號甜瓜剛剛上市,新品種甜脆香,還沒成熟就以每斤10元錢的價格被果商預訂了。而在4年前,她的丈夫一次意外交通事故,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貧困窘境,家里欠了十幾萬元的賬。王灣村地處宜川縣以南的川道梢林區,人多地少,產業基礎薄弱,全村130戶村民中就有44戶貧困戶。2016年年底,在扶貧干部的爭取下,村上開始發展155座弓棚種植產業,按照貧困戶免費、優先分配的原則,2017年,張榮開始嘗試種起了蔬菜。
張榮說:“包扶干部和包片領導前前后后給咱跑,建起來這個弓棚,我心里比以前要高興多了,有干勁了。”
2017年,張榮家的3座弓棚純收入就近2萬元,比原來種玉米至少翻了5倍。嘗到甜頭的張榮2018年又流轉了別人的4座弓棚,瞄準了市場價格相對更好的甜瓜。收入將近7萬元,這是以前沒有想到的。
依靠弓棚種植這項產業,和張榮一樣的王灣村28戶貧困戶都徹底告別了貧困,2018年全村貧困戶戶均增收一萬元以上,成為全縣脫貧攻堅的典型示范村。
有了好的政策,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奮斗,張榮迎來了脫貧后的新生活。她說,只要自己能動,就一定要把這致富的弓棚好好種下去。再過幾年等富裕了,她還要給孩子在縣城里買套房子。
農民油畫展演繹閩東“文化扶貧”故事
日前,在福建省寧德市藝術館內,“壯麗七十年 奮進新時代”——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松港街道下村村、長沙村文化扶貧農民油畫成果展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館內駐足欣賞,感受視覺盛宴。
此次油畫成果展共展出油畫120余幅,均出自農民之手,內容涵蓋新中國成立70周年、脫貧攻堅、人文景觀和勞動場景等。
? 福建省派寧德市駐村干部領隊王業洲表示,把“扶貧先扶志”運用到挖掘貧困村農民的內生動力,通過文化扶貧的計劃,運用文化的有生力量,從觀念上淡化“貧困意識”,進一步提振貧困村群眾脫貧攻堅的信心和勇氣。
? 下村村是閩東一個純山區農村,自然村分散,空心化嚴重,產業發展極其薄弱。全村289戶1078人,卻只有89個老人居住在村里。從福建省委統戰部、民盟福建省委會派駐下村村的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黃小紅說,和村民聊天了解村情時,發現他們的文化生活很貧乏,當時就想引進一些文創項目。
? 今年54歲的鄒錦碧是農民油畫藝術培訓班的第一批學員。談起最初受邀參加培訓班的情景,鄒錦碧笑道,“心里想,農民嘛,都是拿鋤頭的手,怎么會拿筆畫畫。”
抱著試一試的想法,鄒錦碧參加了培訓班。她回憶道,第一次畫畫時,筆不知道怎么握,顏色不知道怎么用,腦袋都是空空的。在老師指導和一個月不斷練習下,她掌握了繪畫技巧,農村的山水景色、生活勞作都成為她繪畫創作的素材。
? 截至目前,農民油畫培訓班創作作品2000多幅,作品義賣款達8萬多元。
? “這使我們看到了‘文化脫貧工程’的發展空間與潛力。”黃小紅表示,將進一步做強農民油畫等文化產業,盤活土地資源,引進資金,落實茶葉、檸檬等農業種植項目,變資源為資產,增加農民收入。
(綜合《河南日報》《揚州日報》《陜西新聞聯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