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流傳,是一次次接力棒的傳與接的過程。當前人交出這一棒時,晚輩又將以什么方式去承接和延續這份信仰與傳統手藝的生命呢?王兵出生于重慶,但出生的時候重慶仍屬于四川,在他的概念里,仍視自己為四川人,不過,他很小的時候就因為父母的工作調動定居貴州,連同他已經退休的外公都隨著搬到貴州來了。說起來,王兵做古琴還是受了外公的影響。
“我外公他以前算是一個傳統文人加現代文人。二十歲以前他讀私塾,二十歲以后到成都讀當時民國政府的國立四川高等師范學校,就是現在四川大學的前身。他在成都上學的那幾年都住在他的叔叔家,他這個叔叔就是做古琴的,然后就學會了彈琴,也學會了做琴。解放之后他做了人民教師,因為歷史的原因,不能碰古琴,因為古琴、書畫都屬于‘四舊’。古琴這個東西,一直到退休之后,他才有機會接觸,再撿回做琴的技藝來重新制作。我在十一二歲的時候,就跟著外公做木匠活兒,幫著外公打磨一下,對做琴挺感興趣的,那時候就從外公手里把這項技藝繼承下來了?!?/p>
“外公他也算是傳統文人嘛,對我們晚輩的教育是抓得比較緊的。我們從小就被要求背詩文,要畫畫、練書法,這些東西都要接觸。我也是從那時起開始對傳統中國畫感興趣,這些東西對我以后做琴也起到了關鍵作用,因為做琴本身也是一種藝術創作。古琴首先要美,它是藝術品,必須要美,沒有美術功底的話,琴是做不好的?!?/p>
“對我來講,做琴其實更多在于它是一種藝術追求,也是精神追求,同時它也是我喜歡的一種生活方式。能夠把一張古琴做到極致,能夠把琴道文化,把它的精神內涵領悟透徹,這就蠻好的,其實古琴對于我們而言,可能更像一種圖騰。”
“我有一個夢想,或者說有一種理念,就是說一張古琴它可以傳世一千多年,一個人的一生往往只有幾十年,一千年以后如果有人拿到我的琴還能演奏出非常優美的音樂,這對我個人來講,無異是一種長生,或者永存。”
相關鏈接
斫琴:
斫琴是指對中國民族樂器——古琴(亦稱瑤琴、七弦琴、玉琴)進行精工細作的一種工藝技術,需要有專業技術的琴師完成操作。中國琴學在斫琴方面的造詣,早在唐代前后的中古時期就達到了十分精湛的程度。
(摘自《中國守藝人—— 一百零八匠》 羅易成 著 三聯書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