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預算執行審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賦予國家審計機關的一項重要職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要論述,這一論述不僅為我國經濟健康發展指明方向,也對審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過搞好預算執行審計,促進地方政府深化預算管理能力、提高決策水平、規范資金運行、推動地方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是審計機關應該思考并實踐的問題。本文從當代預算執行審計提出的新要求開始闡述,提出預算執行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審計方法,并給出進一步深化預算執行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預算執行審計;思考探究;深化
一、深化預算執行審計的時代背景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從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時期,這要求全國上下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黨中央提出當前一個時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增強經濟創新力和創造力。
二、預算執行審計的定義和內涵
預算執行審計是指各級審計機關依據本級人大審查和批準的年度財政預算,對本級財政及各預算執行部門和單位,在預算執行過程中籌集、分配和使用財政資金的情況組織政府預算收支任務完成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的真實、合法、效益性所進行的審計監督。
預算執行審計對象不僅涵蓋了政府部門及其下屬單位,還包括參與財政資金活動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審計范圍十分廣泛,除了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非經濟范疇的管理活動也涵蓋在內,如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水利森林保護、環境治理等方方面面,所以對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評價,要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方面綜合考量,使政府部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改變單純以GDP增長衡量社會發展度的傳統觀念,重視發展的質量,達到審計促進目的。
三、審計發現預算執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
(一)預算編制不細化,調整較多
現行預算標準體系不夠健全,預算編制工作不夠精細,審計發現一些部門預算未按具體項目和用款單位編制,項目設立籠統、流于形式,沒有按規定將支出內容分解、細化到每個明細科目,甚至有的項目直接由,上級部門“打包切塊”編制,預算金額無法契合每項實際使用金額,年中追加經費的情況經常發生。同時,通過查看地方政府辦公會會議紀要與追加預算安排文件發現,一些地方項目資金量人為出,存在按當年可用財力隨意調整的問題,在年末統一報當地人大批準進行預算變更,使得年初的預算批復形同虛設。
?201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已明確規定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即所有的政府收人支出都應納人預算管理體系。未來應全面推進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細化預算科目,建立健全部門預算編制體系,完善預算編制制度與公用經費定額標準體系,有效運用收支測算法科學合理編制預算,切實提高預算管理的規范化、合法化。
(二)預算執行不嚴格,隨意性強
為了加強對財政資金的監管,我國采用國庫統一支付系統管理財政資金的支出,但由于現行預算指標系統與國庫支付系統不對接,一般由預算單位發起支付申請,列明該項支出所屬的預算科目。審計發現由于預算編制不細化,或部分項目資金下達較晚等原因,一些預算單位存在通過變更預算科目,調節使用預算資金的問題,而財政支付中心由于不掌握預算金額,對此類問題無法把關,造成預算執行不嚴格,財政資金使用不規范的問題。
應對財政資金展開多層次的監管,促進資金規范使用。首先,加強內部控制,各預算部門要依法做好本單位的預算執行工作,細化崗位職責分工,在部門業務運作過程中形成互相監督的體系,加強內部監管,確保財政資金合規、安全、有效使用。其次,對預算資金進行事中監管,財政部門要及時下撥經費并加強項目預算執行中的監督管理,堅持先預算后支出、無預算不支出的原則,規范預算資金使用到位,防止重點領域、民生工程的資金被擠占挪用。最后,財政部門應建立健全考核機制,對地方財政收支進行考核,通報考核結果,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高度重視,對考核發現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對部分單位預算執行不嚴格問題,采取通報、約談、與今后年度預算安排掛鉤等方式,督促其及時整改,不得再犯。
(三)過度舉債,地方債務風險加大
地方政府債務作為彌補地方政府財政收人不足的一種方式,被各地廣泛使用,但近些年來,由于一些地區政府債務率達到或超過警戒線,規范管理的政府債券已不能滿足需求,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逐年增加。審計部門通過對地方政府利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新型融資方式產生的債務開展識別,審計有無變相舉債的問題,并提出此類債務應納入系統管理并合理安排預算資金解決。
地方政府要依法建立規范的地方舉債融資機制,建立健全地方債務管理制度,剝離融資平臺公司的政府融資職能,清理歷年財政資金對外借款,密切關注可能增加政府債務的潛在風險點,強化政府債務管理,適度舉債。債務資金主要用于公益性項目的資本支出,少量可以用于歸還.存量債務,嚴禁用于經常性支出。建立債務風險預警機制與風險化解機制,切實達到舉債促進經濟發展的功效。
四、新時代深化預算執行審計的思考
(一)提高政治站位,進一步推進審計全覆蓋
預算執行審計不僅是對一個地區、一個部門當年財政收人支出情況進行審計,更要通過審計反映地方政府及部門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情況,分配使用與管理公共資金、國有資源資產情況,管理保護地區自然資源資產和生態環境情況。因此,需要開展更廣泛的預算執行審計,將財政、稅務、各預算單位,稅收、專項資金、政府融資取得的各類資金等全部納人審計對象和范圍,科學編制審計計劃,協調安排審計頻次,分類確定審計重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審計方案,整合審計力量,實施審計。有效把控審計質量,形成信息共享、協調有序、系統高效的審計工作方式,確保審計全覆蓋的順利完成。
(二)細化審計內容,確保資金合規有效運用
首先,從預算編制人手進行真實性審查。審計預算項目是否真實存在,有無虛報項目、多頭申報騙取財政資金的情況,審查項目資金使用的合法性、分配的合理性、投向的合規性,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是否優先實施基礎工程、重點工程。其次,將抽查基層預算單位列為重點?;鶎訂挝粩盗慷唷⒔痤~小,往往被各監管部門忽視,更容易產生預算編制不規范、預算執行隨意性強乃至為上級部門隱瞞挪用財政收人的問題,隨著政府預算改革的深入,預算單位本部的管理日益規范,根據審計重點,抽查對所屬二、三級單位,并將發現的問題匯總分析,進而發現系統性漏洞與風險,是審計應研究開展的工作。最后,加強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審計。轉移支付是財政再分配的一種手段,是公共預算體系的重要組成,有利于平衡地方經濟發展,體現社會的公平。但由于信息不對等、撥付環節多,轉移支付很容易被截留挪用。要對轉移支付進行條線跟蹤審計,保證資金使用效果,及時收回結余資金,避免損失浪費。
(三)對權力運行情況審計,確保審計監督的完整性各預算單位針對財政資金有不同的權利,如稅務部門的征收權,財政部門的審批權、分配權,用款單位的使用權、管理權等。履行審計監督職能,對這些部門的權力運.行情況進行審計,加強權力的制約和監督,防范擴大權力使用范圍,為單位、個人謀取利益,或因履職不到位,造成損害公眾利益的行為,促使權力制約與依法行政,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元歌,何靜誼.預算執行中的違紀新特點及審計思路[J].中國審計,2014(24).
[2]吳娜.基層審計機關預算執行審計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分析[J].全國流通經濟,2018(11).
作者簡介:
王潔雋,山西省審計人力資源中心,山西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