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艷輝 孫書利
摘 ?要: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較差,注意力保持的時間較短,所以能否完成教學任務,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學習至關重要。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創設交流“交流合作”情境,讓學生樂于探究;創設“質疑反思”情境,讓學生精于探究;及時激勵評價,規范探究方式方法,體驗探究的成就感。
關鍵詞:情境;探究;能力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較差,注意能力保持的時間較短,所以能否完成教學任務,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學習至關重要。所以在教學中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如在講“7的組成”我是這樣設計的:今天老師先給大家講個小故事,有一天白兔媽媽給小白兔出了一道題,把七個蘋果分兩天吃,有幾種分法?要是小白兔做出了,就讓他和其他的小動物一塊兒去參加動物王國舉行的新年音樂會。小白兔想了好半天也沒想出好辦法,可把他急壞了。這時老師再隨機引導:同學們,你們愿意幫助小白兔來想個辦法嗎?請用你手中的學具在小組內互相合作,共同幫助小白兔來想個辦法,看誰的辦法更好些。這樣創設了生活的問題情境。學生把解決生活的問題與學習數學結合起來,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意義。使學生都親自動手實踐,進入了自主合作學習的狀態。不僅使“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還滲透了助人為樂的思想品德,使教育取得了一箭雙雕的奇效。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針對所教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設計一些有代表性的思考題。這樣既避免了學生浪費時間,又使學生的自主探究少走了很多彎路。如在分數的意義時,我設計了這樣三個思考題:1.你是怎樣理解單值“1”的?2.為什么要平均分?3.什么叫若干份?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負擔,又使學生在解疑中自主的探究,培養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創設交流“交流合作”情境,讓學生樂于探究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是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循序漸進地向前發展。但是必須掌握知識的規律和方法,才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從而自覺努力地去獲取知識。這就需要給學生提供主動探究的時間、合作交流的空間。所以在講“異分母通升”是這樣設計的:在黑板上寫出三種不同的異分母通分的式子,讓學生觀察這三個異分母分數加法式子各用什么方法通分速度快,計算準確。學生都主動探究,人人都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再通過充分的交流,總結出異分母通分的方法有三種。這樣使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掌握了知識,在交流互動中達到了共識、共享共進,彼此形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使數學課堂不再枯燥乏味,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四、創設“質疑反思”情境,讓學生精于探究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要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我們知道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講應用題時,我經常這樣做:1.把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打亂給出,然后讓學生自己排列,再試著解答出來。2.交流訂正。3。求異創新。這一環節是讓學生根據給出的條件自己提出問題解答。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質量與能力。
五、及時激勵評價,規范探究方式方法,體驗探究的成就感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關注學習結果,又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又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因此,這就需要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究欲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豐富知識經驗,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只有在探究的過程讓學生獲得成功,才會保持足夠的探究熱情與興趣,并且讓這種興趣和欲望持續下去,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久而久之才能形成探究的良好習慣,爭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在教學中,教師應不斷給每一位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對學生探究過程中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鼓勵表揚,要正視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指導探究方法。讓不同的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讓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實施分層評價,同時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探究成功的喜悅與成就,從而獲得更強烈更主動的學習欲望。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精心創設多元情境,讓學生在熱愛探究的過程中,逐漸掌握探究的方法,長久下去,形成自主探究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蔡林森:《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后教》—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
[2]郭根福 陸麗萍 姜家鳳《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7.
[3]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