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璐
作業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教師對學生實施評價的最原始的材料,其重要性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有效地設計作業,對教學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打破教師傳統地依賴教材教輔資料設計作業常規觀念
1.教師應學習理論知識,樹立分層設計作業的意識
俗話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有一桶水。教師應不斷地給自己充電,教學中應自覺學習理論書籍,樹立分層作業設計的意識,精心備課和設計分層練習,積極參與各種教學科研活動,提高了作業設計的能力和教學水平。
2.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把學生分好層。
通過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態度、智力發展和接受程度等,在此基礎上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的學生有較高的學習能力,反應敏捷,接受能力強,做題速度快,具有自主探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B層是學習能力較強,但上進心差,學習不刻苦,學習成績不穩定的學生,這類學生學習潛力較大。C層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相對較低,接受能力差,完成作業困難的學生。
3.在實踐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階梯的作業
例如:在教學了圓柱體表面積之后,我設計了如下的作業:
A.孫悟空的金箍棒底部周長為8厘米,長度為1米,那么金箍棒的表面積有多少平方厘米?(這類題難度較大,由A層次的學生來完成。)B. 孫悟空的金箍棒底部面半徑為4厘米,長度為1米,那么金箍棒的表面積有多少平方厘米?(這類題相對A類題少一個環節,較簡單一點。由B類學生來完成。)C. 孫悟空的金箍棒底部面半徑為4厘米,側面積為50.24平方厘米,那么金箍棒的表面積有多少平方厘米?(這類題由C類學生來完成。)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行不同的要求,在尊重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基礎上,鼓勵學生主動接受挑戰,使尖子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后進生“吃得了”,真正將因材施教落到實處。
二、作業設計中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良好習慣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參與到作業設計當中,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自主作業設計。
1.新課前讓學生設計自主預習作業
許多教師對預習題目和作業要求設計得不夠明確,可操作性不強,如“預習課本第x 頁至第x頁”;還有的教師不顧學生個體差異,布置預習作業實行簡單操作“一刀切”。這樣,學生對預習作業往往不知從何下手,許多學生把預習簡單理解成看看數學書,預習時走馬觀花,應付了事,更不用說養成主動預習的習慣了。預習作業是要布置給學生的,所以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索問題、主動獲取知識、分析運用知識的機會,盡可能讓學生對預習作業進行自我設計、自我解答。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前,我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自己設計預習作業。我感覺他們設計的預習作業很全面,重難點都抓住了,并且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到做學習的主人的快樂。
2.自主設計作業,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設計作業,提高學生對作業設計的興趣與積極性,讓學生養成設計作業的良好習慣。例如在指導“乘法和除法”作業設計時,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掌握程度進行設計。對于掌握較好的學生,可以指導其從難度方向進行設計,以題少為前提,可以設計為三位數、四位數的乘法計算或者乘法與除法相互應用的計算。對于還不能很好掌握的學生,可以將題目設計得簡單一些,以提高設計量為目的。如:兩位數以下的乘法計算,兩位數以下的除法計算,兩位數以下的乘除法計算,可以每種計算類型出15個題目。學生通過參與到作業設計,在提高自身學習能力的同時更激發學生對作業設計的興趣,營造一個良好的自主設計作業的氛圍。
3.在數學作業設計中將抽象的數字作業形象化具體化
根據兒童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剛入學的小學兒童,大腦思維方式剛從具體思維進入形象思維時期,抽象思維才處于萌芽狀態。因此,如何把小學數學知識用具體形象的方法呈現給學生,如何在作業設計中用具體形象的方法讓學生認識研究抽象的數學知識,就成了小學數學教學成敗的一個關鍵問題。
(1)設計作業要運用學具和實物
例如,在教學認識分數后,我設計了讓學生用實物創造不同的分數。沒想到學生的作業完成得很好,他們有的用圓形紙片折疊后,再涂上顏色,創造出許多分數,如2/3、1/5等。有的把蘿卜平均分成若干份后創造了許多分數,還有的把家里的大豆帶到學校通過平均分后創造分數。
(2)通過在游戲中設計作業
游戲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學生在游戲中邊玩邊學,學中有玩,玩中有學。游戲式作業將所學的知識蘊含于游戲中,是學生最喜歡的數學作業。如教學完“乘法口訣”后,可以設計“對口令”的游戲,讓學生與學生玩,學生與家長玩。
(3)數學作業設計更貼近生活
在教《平行和相交》一課時,考慮到生活中隨處可見平行與垂直的“原型”,所以我對學生布置了以下課后作業:自行收集平行、垂直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寫成一篇數學日記。讓學生嘗試從數學的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逐步成為知識的實踐者。經過在生活中的仔細觀察,有的學生說路兩邊的護攔、火車的鐵軌都是平行的;有的學生說立交橋上有的汽車在橋面上行駛,有的汽車在橋下的公路上行駛,他們不在同一平面內等等。通過設計生活化的作業,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讓學生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為生活服務的無窮魅力,也能使學生真正掌握和鞏固數學知識。
4.針對學生不同的生活環境,家庭背景設計不同的作業
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作業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如在教“20以內加減法”時,我就讓家住農村的孩子回家數出20粒糧食或小石子等物品,家住城區的孩子回家數買回的餅干等,然后帶到學校利用實物學習。
總之,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學習內容,少一些形式,多一點實質,設計出真正適合學生的有效作業,使其發揮最大作用,讓數學教學質量更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