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妮
摘要:如廁作為幼兒一日生活的重要環節,體現著幼兒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重視幼兒的如廁教育,是貫徹與落實學前教育保教結合原則的重要保障。目前,幼兒如廁問題主要表現為:弄臟衣服、如廁時吵鬧和排便不規律,通過分析總結出廁所環境、幼兒認知和教師引導等影響因素,提出院方、教師和家長的多方聯合策略,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健康成長。
關鍵詞:幼兒;如廁;策略
一、現今幼兒如廁現狀及原因分析
1、把衣物弄臟
幼兒的生理系統和神經系統還沒有那么健全。幼兒的膀胱、尿路還沒有得到完善的發育,并且是很難控制的,而且他們的小便次數較多,所以有時候排尿就變成了一種無意識的行為,
再加上剛入學的孩子也會面臨一個環境改變的問題,孩子會因此感到恐懼,面對新的老師,新的如廁環境,有些害羞的孩子們會不敢跟老師說,從而更加容易弄臟衣服。
2、上廁所時吵鬧
在教室中的時候往往孩子們是非常安靜的,當我們讓孩子排隊上廁所時,去廁所的過程中也很安靜,可是到了廁所就變得很吵,并且會有爭搶問題的出現,有時會出現的危險的情況,所以說這個過程會加大大小便失常的情況,老師一定要規范秩序。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快樂、放松的心情。當然教師一定要重視方法,掌握分寸。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幼兒如廁不僅僅是一個幼兒的生理不健全的問題,也是孩子們還沒有自律精神造成的。
3、排便有時是不規律的
一般的情況,在我們幼兒園會規定幼兒上廁所的次數,因為有時候孩子們只是出于一種湊熱鬧的心理,別人去他也要去,所以一定要規定次數防止上述情況的出現,讓他們養成自律精神。當然,有時有的孩子可能在學校幾天都沒辦法排便,這樣的情況我們必須高度的重視,及時與孩子們的家長溝通,并且詢問孩子們。因為,如果不排便,會積流毒素,這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危害,從而影響孩子們在學校的學習興趣,使之更加懼怕幼兒園。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環境發生了改變,飲食也發生了變化,這都是幼兒園應該注意的地方。
二、對于幼兒如廁如何進行有效管理
(一)園方管理策略
1、營造良好的如廁環境
因為幼兒園的廁所和家中的廁所是不一樣的,有些孩子對于這個環境的變化,通常是難以接受的,會變得不知所措,所以幼兒園可以逐步改善廁所的環境爭取與家庭融合。
幼兒園,也可以通過使用各種各樣的卡通圖案,把單調的廁所環境變得生動活潑,讓孩子可以更愿意上廁所。當然幼兒園也要打造一個清潔衛生的廁所環境,讓孩子們在一個清潔,沒有異味,舒適的廁所環境中上廁所。
2、提高幼兒的入廁認知
老師可以在集體教育的時候,設計一些有意思的小活動或者故事和兒歌,來幫助幼兒初步地了解如廁這一行為。此后,還可以進一步通過各種小活動,讓幼兒有更清晰地了解,可以準確區分出大小便的區別,教會幼兒應該如何正確的去完成如廁行為。
教師還可以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對幼兒進行一些隨機的如廁指導。經常性提醒幼兒,當他們想要去大小便時,記得告訴老師,不能讓幼兒因為玩的太開心而忘記了去如廁。同時,在組織幼兒去如廁的過程中,可以讓他們一起念口令或者唱兒歌,分散和轉移幼兒的注意力,從而減少幼兒在如廁過程中的擁擠或者吵鬧行為。
(二)園方及家長的聯合管理策略
想要對幼兒進行良好的教導,不能只依靠教師的單方面的努力,而是需要家長的共同協助。家長的言語對幼兒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家長的協同教育就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校方應該在幼兒進入幼兒園之前,就讓家長知道學校對孩子如廁方面的各種要求,從而雙方達成一種共識。這樣家長就可以提前對孩子進行引導,使孩子在家時,就對如廁有初步了解,甚至于可以獨立完成如廁行為。這主要是對家長的要求,那么校方又應該如何去指導幼兒如廁呢?
1、為孩子選擇合適的衣著
現今,許多家長往往是根據自己的想法來選擇孩子的衣著,從而沒有顧及到孩子在校時的具體需求。衣服往往會過于美觀或者保暖,致使孩子活動不方便,在如廁時,不能順利地脫下褲子或解開扣子。而且有些剛入學的孩子還不熟悉老師,使得他們不敢向老師求助,導致孩子不愿、不敢去上廁所。所以,家長在為孩子選擇衣著時,一定要考慮到孩子在學校的各種活動,尤其是要方便幼兒如廁,盡可能地避免穿一些有太多裝飾的難解的衣服。因此,就要選擇一些方便的衣服給孩子,以便于他們如廁。
2、促使幼兒養成規律的大小便行為
在生活中,許多家長為了方便,避免孩子尿在身上,會常常給孩子把尿,從而造成幼兒大小便不規律。為了改變這一情況,家長應該細心觀察孩子的大小便時間和次數,并以此為依據來引導孩子進行規律的如廁行為。
對于小便,家長可以適當地改變孩子喝水的時間,固定一個時間給孩子喝水,不要讓孩子渴了就喝水,這樣我們就可以科學地改變孩子的小便規律,從而達到有效控制孩子小便的次數和時間的程度。對于大便不規律的孩子,應當為其安排合理的飲食,不能讓孩子太過挑食,要適當吸收各種營養。慢慢地來調整孩子排便的時間和次數。
結語
心理學家斯金納研究發現:人的一天的行為中大約只有5%是屬于非習慣性,而剩下95%的行為都是習慣性的,并且人一旦形成某種習慣后就很難改變。如廁作為個體生命的一種習慣化的生理行為,對個體的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同時,3-6歲是幼兒各種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因此,幫助和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是幼兒健康成長的生命之需。
學前教育階段對孩子各種習慣的養成是極為重要的。本文從老師和家長等方面,較為詳細地論述如何去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希望可以通過以上的方式和途徑,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
參考文獻
〔1〕顧英,細談小班幼兒入廁管理新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0
〔2〕王美娟,黃樹生,幼兒分離焦慮的家園合作主動干預策略〔J〕東方寶寶:保育與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