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肖冰
摘? 要:利用兒童的自動能力發展天性是教育的宗旨。而《道德與法治》課程正是遵循兒童生活邏輯,以兒童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點,同時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因此創設的課程活動必須遵循從兒童生活中來,又到兒童生活中去,同時又能指導兒童正向發展,這樣的活動才是適切的、有效的。
關鍵詞:兒童生活邏輯;活動設計;正向發展
【中圖分類號】G 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0-0023-02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指出:該課程遵循兒童生活邏輯,以兒童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點;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為課程的基本追求。該課程超越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傳遞和接受,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各種主題活動、游戲或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是通過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
因此,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應該在遵循兒童生活邏輯的基礎上,創設適切、豐富、多樣的有效活動來開展,才更有意義。
1.源于兒童生活的活動設計
(1)引發學生真觀察
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上下兩冊中各有一個單元是與自然有關的,分別是上冊的第四單元“天氣雖冷有溫暖”,下冊第二單元“我和大自然”。課程標準中指出,這類課程內容是幫助兒童在愉快、積極地生活中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自然的美。而親近自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觀察,因此教師在教學這類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以觀察生活為目標,設計如下活動:例如,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美麗的冬天》中,可以在課前設計類似的實踐活動:一是用簡筆畫把你喜歡的季節畫下來(只要和你生活有關的都可以畫);二是和父母、家人、老師、同學到大自然里找一找身邊的冬爺爺?!拔以??????找冬天。發現??????? ?!北热纾荒昙壪聝缘诙卧谝徽n《風兒輕輕吹》,可以在課前設計這樣的活動:一是小朋友,你見過風嗎?讓我們到大自然中去找一找,風在哪里呀?二是風是有級別的,那就讓我們來制造各種級別的風吧!
這些活動設計都需要兒童走進自然,充分調動感官去感知、觀察、認識自然。通過這一類的活動的引導,兒童在活動過程中會發現大自然的奇妙與魅力,以此產生探索自然的欲望,養成觀察周遭生活的習慣。
(2)引導學生真感受
當下很多課堂中兒童表達的感受都是正確的感受,而非真實的感受。而道德與法治課堂所要追求的是真聽真看真感受。比如,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校園生活多快樂”,教師有必要先分析一下這個單元的主題。校園生活既小學校園生活,是一年級新生正在經歷的全新的真實生活;而“多快樂”表達的是一種感受,不是一個答案,是課程希望引導兒童真切感受到的一種情緒。事實上有一部分兒童還沒有完全適應小學生活,他們的心中一定有著焦慮、惶恐、不知所措。而怎樣讓兒童通過課程學習內心真的生發出快樂,才是這一單元的重要目標。因此,教師可以依據這個單元目標,進行單元系列活動的設計與開發?;顒右唬骸拔沂切@小向導”一起來畫校園地圖,然后向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介紹我們的校園;活動二:“我有一對靈耳朵”聽口令比賽,教師發出各種指令,兒童做出相應的反應,看誰反應最迅速、最準確;活動三:“我是課間大玩家”,設計適合新生的小游戲,分組在課堂上開展;活動四“我是能干的小學生”,進行整理書包的比賽。這個四個活動分別在本單元的四課中逐一開展,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敏銳地捕捉兒童的反應,給予認可、指導,同時不斷鼓勵、暗示他們已經慢慢成為了了不起的小學生,和兩個月前的自己比進步特別大。只要兒童在活動中有獲得感,他們就會自然生發出愉悅感,校園生活真快樂才會是一種真實的感受。
2.回到兒童生活的活動設計
回到兒童生活的活動設計,不僅僅是還原生活,更是側重于通過還原,幫助兒童正視生活、反思生活、辨析生活。
(1) 追求真實體驗
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在公共場所”是培養兒童公共意識,為其成為有修養的社會人奠基。通俗一點說,就是幫助兒童明白公共場所不是私人空間,哪些行為是應該做的,哪些行為是不正確的。這時,真實的體驗遠勝于老師反復的說教。比如,《我們不亂扔》《大家排好隊》《我們小點聲》這三課中,老師都可以設計“不適感”體驗活動:比如,讓兒童在滿是廢紙、果皮的區域看書、聊天;在兒童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制造不排隊的混亂場面;制造刺耳的噪音等等。這些活動會給人帶來強烈的不適感,而且也確實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中。也只有這種強烈的不適感,才能讓兒童產生改變不良行為的強烈愿望。這時,教師再引導兒童去反思過去的生活,然后再與當下整潔、有序、安靜的生活相比較,兩種真實的體驗、強烈的反差會在兒童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才更有利于修正兒童的不良行為。
(2)創設真實探究
我們要幫助兒童成為有修養的社會人,除了反思生活還遠遠不夠。因為真實的生活并非非黑即白,所以兒童辨析生活、探究生活的能力同樣重要。低年級的兒童已經具備了一些個體經驗,那我們的課堂活動就可以基于個體經驗,創設略有挑戰的活動,讓兒童進行辨析、探究。比如,情境式活動,大家都在排隊上洗手間,這時有一位小朋友肚子不舒服,急著上廁所,你該怎么辦?這樣做算不算不講規則?其實這種充滿辨析的問題就是生活的原型,而回到兒童生活的活動,就是在還原的基礎上服務于兒童的現實生活,豐富兒童的生活經驗,幫助兒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難題,促進其社會性的發展。
3.指導兒童生活的活動設計
《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是通過呈現三種時間維度的生活,即過去的生活、當下的生活與未來的生活,為兒童完善人格奠定生活基礎。而這里的生活是指當下的與未來的生活。
(1)指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
以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讓我試試看”第二課《學做“快樂鳥”》為例,可以設計這樣的角色活動:一個小組組建“快樂門診部”,專門解決同學們的困惑,另一個小組則在病歷卡上記錄下自己生活中的快樂與不快樂,讓“小醫生”診斷,通過討論、交流、互助的過程,幫助兒童厘清生活中哪些是真正的快樂,哪些不快樂需要堅強面對,哪些快樂要學會分享,哪些不快樂要共同面對。兒童就是在這樣的互助互生的氛圍下自我悅納、相互欣賞、獲得快樂、正向發展。
(2)指導兒童在發展中生活
通常,教師會將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校園內,但《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特殊性,就在于他是為兒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打基礎的。換言之,就是兒童在課堂上得到的發展最終還是要使兒童在生活中受益。因此,教師可以嘗試設計課后活動,如親子活動、祖孫活動,將課堂與現實生活打通,讓兒童在發展中健康生活。例如,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在公共場所”,四課的內容都學完之后,可以利用雙休、節假日鼓勵家長和兒童一同參加志愿者服務,讓兒童將課堂上、學校中所習得的好習慣、正能量去影響他人,去改善生活。教師、家長、兒童在這樣的活動中會逐步形成一個發展共同體,產生教育的合力。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道德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中,德育離不開兒童的生活,而基于兒童生活邏輯下創設的有效活動,能讓教與學植根于兒童生活,于兒童的世界息息相關,真正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2011
[2]杜威.兒童與教材.中華書局,1922
[3]竇桂梅.讓兒童站立在學校正中央.中國教育學刊,2017.4
[4]劉慧.小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