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樂英
摘 要:隨著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成為當前教育熱門話題,怎樣更好地開發和運用課堂教學中的生成資源是多數教師的研究課題。本文主要探討如何在信技課中合理與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從而促進信技教學效率的提升,進而進行多元化服務。
關鍵詞:信息技術;生成性資源;開發與利用
信息技術是小學階段的一門課程,更是教學的有效資源之一,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課程資源,既是完成教學目標的要求,也是學科資源整合的重要手段。課堂生成性資源作為當下課程研究的主流趨勢,既是追隨潮流、跟上時代步伐的要求,也是新課改下不斷革新教學手段生成教學資源的要求。作為一門與時俱進、日新月異變化的學科,在我們小學階段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完成信息技術課程目標,教學生成性資源開發迫在眉睫。如何開發和利用生成性資源是本文探討的重要話題。
一、生成性資源在信技教學中的條件
生成性資源是教材上沒有的、不可預設的,它既不是教學前就安排好的,也不是能夠預先安排的,它是在教學進行的過程中才生成的。課堂教學靈活多變的特性決定了生成的東西是客觀并大量存在的。教師應善于捕捉課堂中隨堂資源,讓隨堂資源變成寶貴的課堂教學資源。讓這些資源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環境有利于規避學生中規中矩課堂學習習慣,也有利于學生放開手腳展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我們教師應盡量采用開放性的課堂,創設師生平等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在指導的基礎上關注學生學習的動態更有利于目標的達成、資源的生成。具體我們應做好這幾點:(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只有讓學生盡情發揮、積極創造,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產生新的知識點與資源。只有在師生平等對話、互動、交往過程中,才能形成豐富的生成性資源。(2)鼓勵學生的所感所想。任何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賞識與鼓勵,信息技術課堂同樣如此。特別是對于初次接觸信息技術課堂的學生,哪怕學生僅僅通過自主探索敲出一個字符,畫圖軟件畫出最簡單的“畫”,搜索引擎無目的搜出某個網站等,我們教師都要進行表揚與鼓勵。這既是對學生初次接觸信息技術課程的肯定,也是為今后學習樹立自信,讓學生能在今后的學習中敢于自主探索、敢于自主思考、敢于自主學習,不斷通過動手動腦產生新的資源與體會,從而提升自身的信技學習能力。
二、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生成性資源開發與利用
生成性小學信息技術課堂資源要求教師對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在利用中加以引導升華。一節課生成的知識、情感會很多,它們之間的關系也會很復雜,并且有的時候學生并不清楚生成的結果,這些要求教師對比加以引導總結,促使生成的東西升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生成的東西加以系統化,也可以引導學生對已生成的東西再作進一步的生成,以求得生成的深刻性。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做到:
1.由課堂的“精彩點”生成資源。一堂課中,經常會出現許多“不可預約的精彩”,生成一些比較自然、成功的資源。如在“畫圖”單元畫圖區大小設置一課,把鼠標指向畫圖區的最下面.指針變成垂直雙箭頭時,按住鼠標左鍵上下拖拽就可以擴大或縮小畫圖區的高度;而把鼠標指向畫圖區的最右面指針變成水平雙箭頭時,按住鼠標左鍵左右拖拽就可以擴大或縮小畫圖區的寬度。老師演示結束后可以放手讓學生進行操作,學生通過自身的操作很容易生成問題與心得。如:把鼠標指向畫圖區的右下角.指針變成對角線雙箭頭時,按住鼠標左鍵上下拖拽就可以同時擴大或縮小畫圖區的高度和寬度;單擊菜單欄中的‘圖像’菜單項,選擇‘屬性’,彈出‘屬性’對話框,在寬度與高度中輸入數值等。這些都是都是學生在教師指引下生成信技資源。
2.由課堂的“失誤點”生成資源。失誤或錯誤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我們教師應該正確的面對這種現象。從側面來說,這種現象的出現對我們針對性的教學是好事,我們能根據學生的錯誤有效的進行改進,把學生的薄弱知識點進行填補,有效促進信息技術的發展。如在執教《畫多邊形》一課時,以畫一個任意的五邊形為例,介紹了畫多邊形的一般方法。畫多邊形首先是單擊工具箱中“多邊形”工具,在畫圖區內按照畫直線的方法先畫出一條直線。然后分別單擊中間的頂點,“畫圖”程序會自動與前一點相連接。最后雙擊多邊形的最后的一個頂點,“畫圖”程序會自動將最后一點與起始點相連接,形成一個多邊形。學生按照教師的演示方法完成了一個個多邊形。有一學生則提出:最后在多邊形的起點處雙擊也可以。盡管這是一個偶然的課堂事件,但我們教師反思下,有時候學生的思維更加的靈活,摒棄按部就班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這就需要我們具有生成性資源觀,能夠調動自身的知識、語言、情感等相關因素,發揮生成性資源的價值,在適當的時機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有效的利用,使教學重現其變幻莫測的一面。
3.由課堂的“創新點”生成資源。精確的教學預案經常會隨著各種突如其來的創意或靈感而發生變化。教師如能及時調整教學并有效利用,將會取得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畫圖”單元拖拽做漸變一課時,正常的教學程序是按照常規的步驟做出漂亮的漸變。我們的學生卻能另辟蹊徑:通過把漸變色譜粘貼過來,通過拖拽就可做成漸變效果,這種方法更加靈活、簡便。我們教師應適時鼓勵學生敢于摸索,敢于創新,在自主的操作中不斷生成新的資源。
總之,在生成與建構的理念下,以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動態生成促進教學,實現師生生命在課堂中的真正涌動與成長。我們應緊隨時代步伐,不斷改變教學觀念與手段,通過創設多樣的途徑與手段,生成、完善信息技術資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顧鳴程.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生成性資源的形成與運用[J].《新課程(小學)》 2013年07期
[2]許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生成性資源的研究與運用[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 2016年09期
[3]李成明.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生成性資源的研究與運用[J].《中外交流》 2018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