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云 馬玉花 張明亮 吳冬青
摘 要:隨著國民經濟的逐步提升和幾個大規模互聯網公司的逐漸興起,校外輔導市場迅速發展。但目前校外輔導市場人龍混雜、監管缺失、管理無序,極大地影響了它的健康發展,阻礙了它對學校教育所發揮的輔助功能。加上相關的法律文件尚未成熟,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如何結合市場規模和行業特點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規范引導顯得尤為重要。本論文主要從政府決策、校外輔導機構本身以及“消費者”心態等方面,探討如何解決目前我國校外輔導機構存在的問題,并對其未來發展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也談談自己的個人見解。
關鍵詞:校外輔導機構;中小學校外教育;國家政策;挑戰與機遇
隨著國民經濟的逐步提升和幾個大規模互聯網公司的逐漸成熟發展,也促進了更多的人參與到校外輔導行業。校外輔導市場迅速發展,除家長重視教育的主觀因素和經濟水平上漲的決定性因素外,校外輔導機構本身的地域性優勢和在校人數的增多都在共同促進其迅速發展。近年來輔導行業越炒越熱,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校外輔導市場人龍混雜,而相關的法律文件并不成熟。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能夠不受本身弊端干擾,結合其市場規模和行業特點制定相關法律進行規劃指導顯得尤為重要。本論文主要從政府決策、校外輔導機構本身以及作為學生和家長的“消費者”心態等方面探討如何解決目前我國校外輔導機構存在的問題,并對校外輔導機構未來發展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也談談自己的個人見解。
一、校外輔導機構的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不夠健全,相關部門的監管職責不夠細化
校外輔導機構作為營利性的民辦學校,與公立學校相比,完全可以自由發揮,負責人根據市場隨意調控學費收取,課程安排隨意不需要完全遵守教學大綱,財產收取后按照自身要求進行工資發放。這樣的營利性特點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質量,而且機構若過度追求低成本、高收入,也會不利于市場穩定。故需要政府建立法治框架對其規范治理,才能避免其逐利屬性改變教育的公益性,減少社會矛盾的引發。
雖然有相關法律規定了民辦學校設立的基本條件和程序,但在具體執行中還要依靠地方行政部門,一旦地方政府政策不合理,則輔導市場將會出現混亂0。校外輔導市場的開辦和結束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進行規范才能更好地保證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維護市場秩序。在校外輔導班的開設上,相關部門對舉辦者的資質,無論是個體工商戶還是團體組織開辦,沒有對其合法的法人或公民身份、信用狀況進行有效考核;相關部門也沒有對其辦學資本、辦學經費所需要的最低額度、辦學質量、具體辦學場地住址和債務情況的落實到位情況進行細致的核實;對專任教師的要求即在輔導機構的任職教師必須有教師資格證書才能上崗、有經驗的和新入職的教師比例要適當等方面的問題落實得不夠到位。有些校外輔導機構決定放棄經營時沒有按照相關規定走好流程,缺少政府管控和幫扶。政府管控是為了避免機構卷款私逃,以及在對消費者和其他組織有債務的情況下私自放棄從而對第三方造成損失;而政府幫扶是因為創辦者自身能力缺乏或者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導致迫不得已的行為,地方政府可以對其資質和辦學情況進行一定的了解。若情況屬實可以提供一定推力,促進同行援助、創新發展與新媒體等企業建立合作從而引入資金,此外也可以與大學生創業政策建立合作借助政府平臺招聘有理想的年輕人入駐平臺0。
二、校外輔導機構的自身發展存在諸多問題
校外輔導機構作為促進教育發展的一個主體,不僅是追求經濟利益的營利性企業法人,也是擔負國民教育道德責任的一方。校外輔導雖然屬于低成本高利潤產品,但是高收益背后伴隨著高支出。合格的輔導機構要保證場地充分,使學生能夠專注學習;基本的設施或設備如復印機、空調、水和安全通道及消防工具等都要有,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安全;辦學經費要足夠,這樣作為負責人才不會一味追求收益來填補財政空洞;管理能力有助于創建良好的師資團隊,教師更高效地為學生服務,學生取得良好成績的同時,也就保證了機構的收入來源,同時也可以打出自己的名氣,這是機構繁榮發展的良性循環圈。創辦者將資金投入到教育領域,不能只是為了滿足賺取利潤的目的,也要實現社會理想的精神追求。校外輔導機構本身具有的營利性法人身份和服務產品的公益性并非處于絕對性的對立地位,而是可以共生發展的0。
學校教育主抓學生文化知識,但學生人數多、資源少、教學任務重,導致教學效果不佳。輔導機構的存在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查漏補缺,促進全面發展。現今,部分輔導機構定位不清楚,一味追逐營利,校外輔導機構還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校外輔導只是學校教育的輔助,而不能本末倒置。輔導機構本身注重的是單科輻射,缺乏大局發展,讓學生放棄學校教育,完全依賴輔導機構,對學生的健康發展不利。
有些輔導機構尚沒有充分發揮其自身的輔助功能,體現在:對教材的把握上,不能有效借鑒中小學教材的普及性及教育觀念上的先進性;對考點的把握上以及對學生多方面能力和知識掌握的檢測方面還存在諸多缺陷;在落實素質教育的效果方面還沒有達到家長或社會對輔導機構所抱有的期望,沒有充分發揮其自身教學方法或教學模式的靈活性。
三、消費者心態沒有擺正
若家長經濟能力較高可以承擔孩子校外輔導費用,一定要選擇合法機構,不要存在貪便宜心態;若家長經濟條件有限,可以尋求親朋好友幫助,并在孩子身上投入心血,這樣才能更好地與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心理。
家長讓孩子參加校外輔導,往往具有這樣的心理:“你應該”“我希望“”“最好是”“我要求”。既然選擇參加校外輔導,說明自身教育方式存在不足,應該給予輔導機構一定的信任。而實際上,部分家長不能以包容、理解的心態看待學生參加校外輔導機構。有些家長認為把孩子交給輔導機構,就意味著可以攤手不管,一切輔導事宜均由校外輔導機構負責,在輔導前期對有關輔導機構的運營手段、提供的服務等方面沒有全方位深入了解而導致上當受騙的現象時有發生;在輔導中期及輔導過程中同輔導教師的溝通與配合不夠緊密,不能即時反饋學生在經過校外輔導后,在學校教育中的學習情況;在輔導后期或輔導結束時,也沒有及時對輔導教師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提出建議以避免輔導教師懈怠不負責,更好地從事校外輔導工作。
四、中小學校外輔導機構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從其地位來說,校外輔導機構提供的校外補習內容依然依附于學校教育的大綱和教材,成績評估也是以學校為準,學校教育任何的變動都會對校外輔導機構造成極大影響,從而帶來連鎖型的一系列麻煩;從其自身定位來說,校外輔導機構僅僅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一味地抄襲學校教育模式,很少發展與追求創新性的教育模式。從時間安排上來說,學校教育耗時是校外輔導的五倍,學生若打破學校教育為中心的觀念,以為這里是他們的主戰場,則必然得不償失,更何況學生大多數都要受到各方面因素影響,家庭教育、人類感情、年齡特征和自身的智力發育等;從其面臨的市場來說,校外輔導機構的創始人身份不固定,各專業人士甚至非專業人士都可以成為該行業的創始人,國外人士也可以加入該市場的角逐,他們帶著全新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對中國的校外輔導市場將會造成極大的沖擊;從國家教育需求來說,雖然中小學校外輔導機構存在很多限制,但中國國情顯然是國家要憑借成績來選拔人才,教育不可或缺,追求成績提升永不停歇;從規模來說,學生人數不會有太大變動,校外輔導機構永遠有著龐大的消費群;從地域來說,人群分布范圍廣,地域遷移艱難,必然決定了人們就近選擇校外輔導機構,競爭分散是它能夠掙得自己一席之地的根本原因。
從現實角度來說,輔導機構雖然存在問題較多,但隨著國民經濟水平逐漸提高,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輔導機構之間的競爭也將愈發激烈。此外互聯網技術發展,在線教育市場前景廣闊,那些口碑差、教學質量低下輔導機構將被淘汰。而那些水平高且具備前瞻性的輔導機構將會愈發壯大;同時能快速迎合市場需求、綜合發展自身、特色輔導項目越來越多元、課程種類多樣化等,將是未來校外輔導機構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王軍.從行政監管到多元治理——“社會教育培訓機構的綜合治理”研討會綜述[J].教育發展研究,2017,37(10):26.
[2] 尹廣樂. 我國經營性民辦培訓機構法律問題研究[D]. 河北經貿大學,2016.
[3] 方芳,課外輔導機構的法律地位與規制[A].教育科學研究,2018,7:43.
[4] 李培章. 初中化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探討[B]. 教學論壇,2018,10:10.
作者簡介:
徐海云(1970 -),男,安徽合肥人,商丘師范學院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有機光化學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