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佳慧
摘 ?要:雕塑藝術作為一種形體裝飾性藝術,象征著美與力量,對雕塑作品的創作來說,材料是最重要的支撐者,在雕塑作品的創作過程中,社會中的任何自然產物,或者經過人工的工業產物,都可以成為雕塑作家的材料來源,用來表達自己的藝術語言。雕塑家在社會的發展歷程中不斷地對原材料進行探索和發現,并在雕塑創作中與作品的靈魂融為一體,對原材料進行結構重組,使得材料的形體和內涵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關鍵詞:現代雕塑;材料語言;創新;應用
一、前言
雕塑藝術的發展深受人類文明史發展的影響,從原始的造型藝術逐漸到現代雕塑藝術,雕塑發展也經歷了漫長的成長期,雕塑材料的應用也從最初始的傳統的石頭、土和木材等慢慢發展得越來越多樣化,雕塑材料語言在作品中的運用也越來越靈活,展現給人們的藝術作品內涵表達也越來越廣闊。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工業制造技術不斷提高,同樣一種原材料可以用不同的面貌呈現在人們眼前,這就使得現代雕塑的材料來源,無論從工藝、種類還是展現面貌上都在不斷地發展和創新,傳統的泥土、石頭、銅等已經不能滿足現代雕塑家的創作,一切有創意、有新鮮感的材料都能夠成為雕塑家創作的靈感,雕塑家開始從材料語言上尋求更多的可能性,用以創作有自己獨特風格的作品。
二、現代雕塑的材料語言應用
如果要談雕塑材料的歷史發展,就必須審視雕塑歷史中材料語言與造型的關系。在造型藝術的初始階段,材料就作為人與大自然之間溝通的媒介而存在,而且隨著人類對審美能力的不斷提高,開始有意識地、更靈活地使用、選擇材料,對材料自身屬性有了更高的追求,成為他們造型的重點考慮因素。發展到古典藝術時期時,人們的藝術追求發生了改變,要求造型再現客觀現實,這一情況使得造型語言掩蓋了材料語言的重要性,材料語言的地位遭到了忽視。這種狀況從現存的西方度電雕塑藝術作品中可以窺見一斑。緊接著工業社會的到來與快速發展,從藝術上迎來了西方現代主義時代,材料語言重新回歸人們視線,藝術家們不再僅僅停留在對客觀事物的再現,對雕塑藝術的創作過程體驗和雕塑情感表達逐漸重視起來,雕塑材料的角色也隨著這些改變而發生了轉化。
工業文明的快速發展為雕塑藝術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材料運用空間,到了近代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藝術思想逐漸萌芽生長起來,為雕塑藝術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工業文明也為雕塑材料的選擇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作為文明象征的各種金屬材料都被應用到雕塑作品當中。如:鋼鐵、塑料、廢棄品、蠟、紙等等,新的材料意味著創作者要去掌握新材料的在雕塑創作中的技術應用,這是必然的結果。掌握了新的材料和新的技術,如何把技術和材料完美地和創作融為一體,是藝術家們不斷探索的方向,就是對材料語言應用和表現形式的不斷創新。
三、現代雕塑材料語言的創新
作為雕塑的材料,它是一種形式上的存在,當人們觀看一個雕塑作品時,除了看到藝術作品本身表達出來的藝術感和美感之外,還會被材料語言的內涵表達所震撼、所感動。這種發現讓雕塑藝術家對材料的應用越來越重視。直到世界大戰時候,金屬雕塑開始走入人們視線并得到快速發展,那些因為戰爭而留下來的廢舊材料,由于工藝簡單而且成本低廉,被廣泛地應用到雕塑創作中大量的金屬雕塑涌現,也促使著人們對雕塑審美的改變,從此,算是真正意義上確定了一種全新的材料語言形式。雕塑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使得雕塑家們運用材料的時候考慮的不僅僅是材質的特性,還要去摸索其背后的文化蘊含和自身體現出來的藝術語言。受西方雕塑藝術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初,以隋建國為代表的雕塑語言轉變為材料的語言。他的作品《結構》《地罡》等展現的就是鐵與石的對抗,有著非常強烈的文化指向和意義,藝術視覺反映了對抗與沖突,這些作品讓雕塑家們越來越關注材料本身的重要性,現如今,材料語言已經成為雕塑藝術的重點和焦點。
四、結束語
雕塑藝術的發展是受人類文明發展影響的,所有的藝術形式都來源于生活,雕塑這種藝術展現形式也不例外,人類的發展為雕塑創作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材料,促使雕塑藝術的構造方式不斷發生著更新和變革。現在來看,傳統的物質材料幾乎成為了邊緣材料,藝術家們對材料的使用越來越豐富,對材料語言使用的觀念也發生著改變,豐富的材料使用讓雕塑藝術品出現越來越多的可能性,軟雕塑的出現甚至突破了傳統的雕塑邊界,讓雕塑不再具有強烈的冷漠感,隨著材料應用技術的不斷成熟,雕塑藝術還有更多無限的未知。但是對于藝術創作來說,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傳遞才是作品創作的內核精神,雕塑創作不能只注重技術本身,作品的深度還要靠作者的思想深度來體現,雕塑藝術家在創作作品時,要做好兩者的平衡。
參考文獻:
[1]孫冀東,趙順輝. 當代雕塑材料語言與觀念表達研究[J]. 大眾文藝,2018,No.435(9):117.
[2]探析地鐵公共藝術墻材料語言藝術的特點[J]. 當代旅游(高爾夫旅行),2017(17):284-284.
[3]張宸瑞[1]. 材料雕塑創作中情感空間的體現[J]. 美術教育研究,2018,No.174(11):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