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在美國學習工作多年的錢學森回到了祖國,清楚知道航天工業意義的他才放下行囊,就建議盡快發展導彈和火箭技術,在即將到來的太空時代不落后于人。
一年后,1956年10月,中國第一個專門的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國防部五院的任務屬國家高級機密——研制當時技術先進、威懾力大的導彈。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來到國防部五院的專家、學者、干部和143名大學生,除了錢學森以外竟然沒有一個人見過導彈,也沒有人知道導彈是什么。為了縮短我國導彈技術起步階段的摸索過程,1957年9月,聶榮臻元帥率領代表團到莫斯科求助“老大哥”,最終,蘇聯同意在1957年至1961年底派遣技術專家幫助中國仿制P-2導彈。
盡管P-2導彈已是退役的型號,但對經濟底子薄、科學技術落后的中國,仿制工作還是困難重重。
首先是原材料品種規格不全,缺料很多。導彈所需的冷軋薄鋼板、寬鋁合金板材、無縫不銹鋼管,以及一些橡膠件等各種原材料,有相當一部分在國內不能生產。其次是工廠技術力量薄弱,在仿制中出現了不少“攔路虎”。彈體的8個大部段,除液氧箱外殼為鉚接結構外,其它均為焊接結構。而導彈生產廠不僅焊工數量少,工種也不齊全。
但是更大的困難還在后面。1960年,蘇聯專家們因中蘇關系惡化徹底撤回了國,設備、原料、圖紙均被釜底抽薪,當時有人悲觀,認為“中國航天事業完了”。
在蘇聯專家撤走后,我國政府發言人發表了嚴正的聲明:“蘇聯領導人嘲笑中國落后未免太早了……不管怎么樣,即使一百年造不出原子彈,中國人民也不會向蘇聯領導人的指揮棒低頭,也不會在美帝國主義的核訛詐面前下跪。”聶榮臻在國防部五院高級知識分子和科技人員參加的會議上,用拳頭擂著桌子說:“逼上梁山,自己干吧!靠別人靠不住,也靠不起。黨中央寄希望于中國自己的專家!”國防部五院黨委擲地有聲地向中央軍委立下軍令狀:我們堅決貫徹中央和主席的指示,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埋頭苦干,把中國自己的導彈和試驗設備設計出來,用中國材料制造出來,搞成的時間要比有蘇聯專家的時候更快。
1959年9月,國防部五院正式將P-2導彈在我國的仿制型號命名為“1059”,意思是1959年10月完成仿制。經過艱苦的奮戰,仿制工作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國產酒精和液氧兩種發動機推進劑研制成功,打破了蘇聯專家“中國推進劑不合格”的斷言;國產發動機成功地進行了90秒典型試車,無須再向蘇聯訂貨。
1960年11月5日,中國第一枚國產導彈“1059”試射成功,這是一款仿制自蘇聯導彈的產品,性能卻完全超越。“1059”后來被命名為“東風一號”,它的成功也標志著仿制階段的結束,從此中國的導彈研制正式邁進了自行設計的新階段。“1059”導彈發射成功20年后,中國自行研制的洲際彈道導彈成功地飛向8000千米外的太平洋,“東風”系列導彈名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