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上級決定導彈發射試驗基地與核試驗基地、核彈生產儲存基地均由工程兵來負責建設。此時,陳士榘除擔任特種工程指揮部司令員兼政委外,還是特種工程的勘察設計組長,雙肩擔起了三副沉重的擔子。6月,國防部長彭德懷召見陳士榘,代表中央和軍委明確提出:導彈試驗靶場一期工程一定要在1959年6月1日完成!陳士榘他們飛遍大西北,經慎重考慮后,最終選擇在酒泉和羅布泊的馬蘭兩塊戈壁灘上建設基地,獲得中央批準。
陳士榘率10萬官兵來到荒無人煙的戈壁灘,開始了艱苦的基地建設。陳士榘和大家一起住土坯房和地窩子,全體官兵靠挖野菜,摘駱駝刺補充食物。“長須長發,棉絮外露,滿面土色,嘴唇干裂,目光執著。”這是當年工程兵的真實寫照。在戈壁灘第一大困難就是缺水,一開始每人每天限量兩杯水,所以大家想辦法收藏雨雪水,但是雨雪水里蟲子很多,只能連蟲子帶水一起往肚子里灌。陳士榘曾感慨道:“長征爬雪山過草地那樣艱苦也不曾沒有水,現在戈壁灘連水都沒得喝。”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從1958年5月到1959年6月,陳士榘帶領建設者們將艱苦置之度外,日夜奮戰,提前完成了一期工程任務:建起了10萬平方米的建筑,興建了當時亞洲最大的機場,修道路546公里,架設通訊線路1800余公里。1960年9月10日,基地發射了第一枚導彈,工程、設備經受住了實彈考驗。
1964年10月16日,陳士榘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后回到北京。1965年新春聯歡會上,毛澤東一手拉住陳士榘,一手指著張愛萍將軍說:“你們(指工程兵)立了功,他們(指國防科委)出了名;你們做窩(建成的兩彈基地),他們下蛋(成功爆炸原子彈)。你們都立了大功!”。
(據“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