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很毒,靠叮人傳播疾病;蚊子又很可愛,畫出來后美得很!”對于這個打了60多年交道的“老伙計”,董學書如此評價。世界上有3000多種蚊子,中國占了400余種。云南因其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成了它們“理想”的滋生地,種類達到300多種。在這數百種蚊子中,有8種是云南瘧疾傳播的主要媒介。從蚊種調查、標本采集,到養蚊子、畫蚊子……上世紀60年代以來,董學書就一直在從事蚊蟲分類研究事業;83歲高齡的他,在退休后的23年時間里,依然堅守工作崗位,與蚊子“不離不棄”。
?1951年,15歲的董學書進入貴陽醫學院(今貴州醫科大學)學習,師從我國著名醫學昆蟲學家孟慶華教授。讀書時,因為學的是傳染病昆蟲專業,跳蚤、虱子、蚊子成了他的研究對象。
?三年后,董學書分配到原云南省衛生防疫站工作。因為瘧疾防治的需要,工作剛滿兩年,他就來到了當時瘧疾發病較為嚴重的縣區之一——西雙版納州勐海縣。
?也就是在這個地方,云南省瘧疾防治研究所(2001年改為“云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開始籌建。當時條件艱苦,一間廢棄的土坯房,用幾塊木頭搭起的辦公桌,就成了他們的工作場所。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用董老的話來說,傳染疾病的蚊子就是他們要對付的敵人,想打一場漂亮的戰役,就得先把對方的底細摸清楚。
?蚊子在哪,他們的工作地點就在哪。有人專門跑老百姓的臥室,有人負責跑豬圈牛棚。每個星期定時定點抓蚊子,每次15分鐘,早晚各一次。收集到標本后,蚊種分類鑒定工作就在這間土坯房里進行,通過解剖蚊蟲,看其唾液腺是否存在瘧原蟲。如此循環往復,兩年時間下來,他們得出了當地蚊種分布的季節消長規律,并確定了當地瘧疾的媒介蚊種為微小按蚊。
?“有些蚊子晚上才出來,白天在睡覺;有的半夜叮人,凌晨2點左右就得格外注意。”董老說,清楚了它們的生活習性和嗜血特點,通過噴灑農藥或者掛上浸泡過藥的蚊帳,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瘧疾。為了引導當地群眾滅蚊防瘧,下鄉時,他們還會背著一個藥箱,備上些治療頭疼腦熱的常見藥,免費給老百姓看病,有時還會帶上一些小禮品。
生命不息,斗蚊不止。董老和蚊子整整糾纏了68年。“蚊子是一種可以變異的昆蟲。蚊蟲研究事業絕對不能丟,還要長期做下去。”這是他經常告誡學生的一句話。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