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孟清心(2000-),女,漢族,山東省臨沂人,南京藝術學院2017級美術學專業在讀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J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0--01
唐代是我國書法發展史上的又一個巔峰時代,雖時間較短,但書法卻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這個時代,書法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藝術形式,也會有人對書法不斷地進行品評,使得時人對書法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從各個領域汲取有價值的觀念,讓書法藝術不斷充實。這個時期,書論不斷地興盛發展,也更側重討論楷書的筆法與結構。
作為楷書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他的書論比較注重對“法”的探討,對字體的結構有著完整系統地總結,體現出他對中和之美的追求。《八訣》強調了用筆的力度和筆畫的韻律,用簡單的物象形容書寫出的筆畫。“戈(戈勾)勁松倒折,落掛石崖”,他提到戈鉤如松樹一般蒼勁,正是如此,每一個字的落筆就要有力度,“根”扎得夠深,才能讓字剛勁有力。他不僅僅對八大筆畫進行了歸納總結,也談到了筆法、墨法以及結體的問題。在拿起筆的那一刻起就要心無旁騖,握筆時要掌內留有一定的空間,像手中握著一枚雞蛋,同時手腕要端平,讓五個手指的力量發揮到極致。書寫的同時,腦子里已經有了文字的雛形,蘸墨要適中,“墨淡則傷神彩,絕濃必滯鋒毫”[1]。字的上下左右結構要合理,如畫畫時要注意三亭五眼一樣。在他的眼中字的形狀就如同人的形態一樣,筆畫力度、氣度、結構到位,精神就會瀟灑超脫。《三十六法》《用筆論》將《八訣》中的內容更加詳細的進行闡述,把自己所主張的文字中的中和之美的觀念表達出來。
《用筆論》與《八訣》聯系到一起,則是歐陽詢對書法用筆的主張。他在文中提到“夫用筆之體會,須鉤粘才把,緩紲徐收,梯不虛發,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與風流。剛則鐵畫,媚若銀鉤。[2]”運筆緩行慢收,回旋優美婉轉,用筆肥瘦適中,力量恰到好處。用墨要有濃有淡,要有枯筆的出現,讓整幅字更加有層次感。行筆要有疾有緩,一方面要“急捉短搦,迅牽疾掣,懸針垂露”[3],另一方面要“鑊屈蛇伸,灑落蕭條,點綴閑雅”[4]。
《三十六法》把字的間架結構敘述的更加清楚,注意到字與字組合中出現的問題。書法藝術用線與線、線與點所組成的黑白結構體,不同的搭配就會有不同的美所呈現出來。書中首先就提出了字的疏密程度,每一筆畫的長短大小要分配得當,“避密就疏,避險就易,避遠就近,欲其彼此映帶得宜”[5]。上下結構要均衡,上長下短,避免頭重腳輕,做到穩而不飄。左右結構要勻稱,“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須彼此相讓,方為盡善”[6]。字的形式要優美,根據審美進行筆畫的增減,合體字的筆畫可以互相借用:大字寫得緊密相湊,小字寫的寬綽疏朗。
而《傳授訣》把《三十六法》中字的結體和《八訣》中書寫前的準則相結合,依舊是強調心要靜如止水,運筆要用力得當,字形結構疏密、斜正得當,用墨層次分明。歐陽詢的書法追求的就是“中和之美”,結構的均衡合度。
虞世南的眼中,書法是一種手與心的交相呼應,心是君王,手是丞相,兩者相互配合。書法是遵循大自然和人類社會陰陽二氣的運動規律,它的最高成就就是進入“道”。書法先從用筆入手,真正了解到字的構成,筆落在紙上就像輕風拂過湖面一般,不再受筆的支配,而是隨心所欲。真正達到用心征服它,用書法來表達出自己的性情的自然變化的規律,悟起到關鍵作用。《筆髓論》中說到,“機巧必須心悟,不可以目取。”在他看來眼睛看到的僅僅是字的結構,而書法中的玄妙技巧需要靠心去悟。他把水比喻成字,字的形態就是盛水的器皿,器皿的不同,看到的形狀不同。但器皿中的水并不是水的本性,想要了解它不能只憑借于視覺,需要靠心去領悟。所以,書法需要靠筆墨去表達情性,但書法的美妙不等同于毛筆的美妙。“假筆轉心,非豪端之妙”。只有當創造者思緒安定,不受世俗浮華的困擾,靈感出現;提筆作字,就像清泉中的水涌現出來,如同鼓瑟作曲。
“學者心悟于至道,則書契于無為。[7]”這就是書法的最高境界,在虞世南眼中,漢末蔡邕、張芝,王羲之等一些書法家,在書法上的造詣很深,真正的達到了人筆合一的境界。他也強調了書法創作要有著無雜念的書寫狀態,運筆之前先調整狀態,排除雜念、靜心養氣,使內心平和安,這樣有助于構思和書法創作。他繼承了東漢蔡邕的“書肇自然”的觀點,“字雖有質,跡本無為,稟陰陽而動靜,體萬物以成形,達性通變,其常不主。[8]”書法藝術的變幻無常就如同自然界中的變化,道家所說的陰陽變化,在書法中就體現為陰陽剛柔。雖書法取法自然,但需要用筆墨的變化去尋找所謂的書意。他就借虞安吉的話表達了自己的想法,“用筆須手腕輕虛。虞安吉云:未解書意者,一點一畫皆求象本,乃轉自取拙,豈成書耶![9]”(《筆髓論》)書法不只是目取象本,更多的是物象與情感的結合。這里與歐陽詢的觀點有一些相對立,他把筆畫用自然物象所描述,過于強調書法中的結構,并沒有做到隨心所欲。
兩個人都有體現儒家的中和之美,創作時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狀態,反映了儒家思想對中國書法藝術潛移默化的影響。但虞世南也接受了道家的思想,書法創作是一種無為的狀態,“心正氣和,則契于妙”,心手相應,悟于筆尖。
注釋:
[1]楊成寅主編《中國歷代書法理論評注》杭州出版社,2016年10月,30頁。
[2]楊成寅主編《中國歷代書法理論評注》杭州出版社,2016年10月,40頁。
[3]同上。
[4]同上。
[5]楊成寅主編《中國歷代書法理論評注》杭州出版社,2016年10月,31頁。
[6]楊成寅主編《中國歷代書法理論評注》杭州出版社,2016年10月,32頁。
[7]楊成寅主編《中國歷代書法理論評注》杭州出版社,2016年10月,50頁。
[8]同上。
[9]楊成寅主編《中國歷代書法理論評注》杭州出版社,2016年10月,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