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家長會”是連接家長與學校,協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助推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方式。學校組織召開家長會,其目的是搭建一個學校與家長溝通合作的平臺,充分發揮家校共育的作用。只有學校、家庭統一認識、明確分工、協同步調、加強交流、形成合力,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但反觀目前家長會的模式和現狀,其具體實施和效果不容樂觀。
目前家長會大致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傳統匯報式。學校一般會在學期初或是期中考試后召開家長會,由校領導匯報學校取得的成績及一些教育教學方面的做法,之后由班主任及任課教師匯報學生在校表現及期中考試成績,并強調后一階段學習方面的要求。而家長一般是認真地聽,最后學校再發放反饋表,收集個別家長反饋意見。
單一展演式。學校利用家長會召開之際,在家長面前展示管樂隊、合唱隊等一系列文體藝成果,家長作為觀眾在臺下欣賞。
說教講座式。學校會確定家長會講座主題,之后邀請家庭教育方面的專家進行講座。家長認真傾聽并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做些筆記。
從以上這幾種形式我們可以看出,家長會成了學校單方面的“獨角戲”,呈現出一種“學校指導家庭,教師教育家長”的單方面傳輸活動,學校與學生家庭之間缺少溝通。
教師與家長見面的頭一兩次,是滿腔熱情,之后,教師們會感嘆:年年家長會,每學期講一些相同的話,而對學生需要改善的方面,完全沒見到一點提高。家長們也會感嘆:家長會,反正就那樣,成績好的、表現好的可以昂首挺胸地去聽表揚,否則只有低下頭挨批評。對學生來說,家長會就是一個批評與表揚并存的考試成績發布會,一部分學生聽說要開家長會心情就緊張,一小部分學生家長會后會受到嚴厲批評或被限制開展各種娛樂活動。家長會常常成為教師、家長、學生都頭痛的會議。
學校教育要實現促進學生和諧、全面的發展,離不開學校和家庭這兩個教育者的密切聯系和默契配合。為更好地實現學校的教育目標,學校必須明確“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組織家長參與教育活動,加強與家長的交流溝通。如何構建一種良性的家校合作模式,使學校教育更健康地融入家庭,走向社會?學校可以從改進家長會模式開始。
圓桌會議。圓桌會議即研討交流會,讓教師、家長圍繞共同關注的主題,交流實踐經驗、心得體會,探討應對策略、解決方案。圓桌家長會的主題可以依據不同年齡段家長的需求來確定,也可根據學生發展現狀來確定。比如,一年級起始階段可以確定“如何看待起跑線”主題,高年級可以確定“現在我們都關注些什么”主題。專家可以從專業的角度作理論闡釋,教師可從職業的角度談自己的認識,家長也可從自身的經驗來談體會。專家、教師與家長在觀念碰撞與融合中提升認識,升華思想。
咨詢會議。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困惑與問題,這個時候,家長需要解決的疑惑各有各的不同,一場講座、一個匯報不能解決家長們形形色色的問題。教師可通過調查了解,從每個家長的實際需求出發,如矯正不良行為、特長培養、心理輔導等,設置不同的“咨詢服務臺”,召集一些有經驗的教師或邀請相關專家,也可以是家庭教育有心得的家長代表,為家長們解疑答惑。家長們通過問題咨詢,或找到問題的根源,或習得相關做法,或增長知識,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建言獻策會議。學校教育要有良好的教育成效,必須取得學生家庭支持。拉近家長與學校的距離,激發家長參與到學校的管理和建設中來,有利于激發家長對學校配合與支持的動力。建言獻策會議是從家長角度看學校管理與教育工作,從而提出建設性意見。召開建言獻策會議要有前提條件,學校需要將家長請進校園,讓家長在校園里觀察、聽課、交流,甚至可以參加學生的活動,參與教師的教育教學等。
無論采取哪種形式的家長會,只有家長參與學校的管理與教育工作中來了,家長才會有感觸,才會有思考。當家長與學校朝著一個方向努力,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目標就達到了統一,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和諧、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