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德
圓滿完成“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工作任務
根據吉林省教育廳文件精神,按照吉林省電化教育館工作要求,昌邑區重點安排部署了“三通兩平臺”建設及吉林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應用工作,在學校平臺注冊率已經達到了100%的基礎上,采取多種形式,使全區中小學教師平臺注冊率達到了80%,學生平臺注冊率達到72%。
另外,昌邑區重點加強了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作,重視優質教育資源的建設與應用,開展了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教育資源建設工作。
昌邑區教育部門領導高度重視“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工作,組織全區中小學教師積極參加活動,并依托電教部建立了“區教育信息化工作群”,使電教管理員逐步掌握了技術服務與組織技能,還針對各中小學進行了指標分解,全面部署了中小學教師的曬課工作。
經過動員組織、教師準備、網上曬課、審核推送、評優推薦等,2017年,全區共曬課178節。曬課期間,昌邑區相關教育部門領導對教師所曬的課逐一進行網上核查、數據歸并、評優統計,從曬課的技術指導、上傳、推優全程跟蹤指導。最后,推薦區級優課104節,市級優課36節。
全力推進省級重點課題的研究與實踐工作
昌邑區在完成課題立項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調研、細心研討、網上學習、資源下載,結合昌邑區教育資源建設實際,協同7所軟、硬件條件較好的學校(實驗區的5所實驗學校和華強小學、匯文小學)對共同確立的省級課業改革重點課題“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和共享機制研究”進行了安排部署,建立了既有定數量、又有質量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庫。形成了良性的研究機制,推進了課題研究工作的有序化和常態化。
截至2017年,已完成課題組中期評估驗收,有8件優秀教研成果(研究報告、論文、課例、課件)獲得獎勵。
重點加強吉林省教研培訓資源平臺試點區應用工作
為作好吉林省教研培訓資源平臺試點區實驗的相關工作,昌邑區緊密結合區教師進修學校相關教研培訓的工作實際,積極作好實驗區內五所實驗學校的技術服務工作,并全力做好“專遞課堂”的視頻直播工作。
另外,昌邑區克服了無網絡管理員、無先進技術支撐等諸多困難,配合信息中心努力完成了整樓的專線改進工作。在整樓網絡專線僅30M帶寬的不利條件下,昌邑區依托五所實驗學校(博達中學、匯文中學、區一、二、三實驗小學)的錄播平臺,實現了區域中小學各學科教研活動面向全省的視頻直播。
2017年,昌邑區優質教研活動和教學活動在全省實現網絡直播20余次,探索出了試點區工作模式和經驗,為全面完成試點區的工作任務作好了技術支撐。
突出加強“吉教云課”活動的組織安排工作
2017年初,按照吉林市教育局的工作部署,昌邑區組織召開了由中小學校主管電教工作的副校長、主任和電教教師參加的“全區智慧教育云資源建設與應用工作培訓會”,布置了工作任務,確定了各中小學專項工作管理員,并帶領相關人員到船營、蛟河等地學習觀摩,在教師和學生賬號分配、密碼重置、信息錄入、欄目完善、資源建設等各個環節對中小學校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指導和技術服務。
同時,昌邑區將中小學教師中優秀的教學視頻進行收集、整理編輯,并上報吉林市教育信息中心優質資源34件,為吉林市教育局的智慧教育云平臺建設作出了貢獻,使昌邑區在吉林市率先暢通了教師和學生平臺全應用的通道。
切實作好數字校園的建設工作
為推動“武龍中學數字校園聯盟”的創新實踐活動,推廣武龍中學“土法上馬”的數字校園典型經驗,按照省教育廳的通知要求,昌邑區指導了左家星火小學聯盟校數字校園建設工作,下一步還將進一步作好協調溝通和技術指導工作,努力把昌邑區建成農村學校信息化教育的樣板區。
認真作好信息技術學科指導工作的組織安排
2017年,為進一步實現昌邑區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統一學科、統一教材、統一進度”的“三統一”,實現昌邑區與省教育學院要求的信息技術教學同步。昌邑區對已開設信息技術學科的22所中小學校進行了全面調研和深入指導。還針對中小學教師在教學目標、教材選定、教學進度、教學方法等教學環節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聽評指導。
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提升,都要求教育工作者對信息技術學科的課程設置和教材選擇的標準要有更精準的把握。為此,昌邑區的所有中小學不僅要開信息技術課,而且必須足節開設信息技術課,從而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同步。
2017年年初,昌邑區明確了信息化工作進展月報責任人和管理人員的工作職責,對數據上報工作進行日常督促,糾錯答疑,保證數據準確詳實,上報反饋及時,每月1至5日按時完成全區中小學校基礎信息網絡平臺上報工作,督促指導中小學校如期、如實、準確填報基礎信息,并作好了審核工作。
同時,結合“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和共享機制研究”省級重點課題,昌邑區加強了數字資源建設工作。在開展的教研活動、教學活動、資源建設等各項活動中,昌邑區在作好音、像服務的同時,強化了數字資源庫的建設力度,共保存圖像資源24080張,視頻資源360小時,并建立了數字教學資源庫。
存在的問題
面臨“互聯網+教育”的挑戰,智慧教育的大潮呼喚著對信息化教育設備和人才進行雙重投入,由于電化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教研培訓室人員奇缺實屬空前。很多工作無力完成,確屬遺憾。
未來規劃
接下來,昌邑區將繼續腳踏實地的開展信息化教學工作,將信息化教學更好地應用到日常的教學中,著力提高學校、教師和學生的信息化水平;另外,昌邑區將繼續積極落實上級領導的安排,不打折扣的完成上級領導安排的任務,助力昌邑區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區域教育信息化典型學校
吉林市昌邑區第三實驗小學
吉林市昌邑區第三實驗小學不斷加大軟硬件投入,先后建成了微機室、多媒體教室、網絡計算機教室、課件制作室,接入30M光纖專線寬帶網絡,網絡端口遍布校園教育、教學、管理的各個領域,學校還實現了高密度寬帶無線網絡全覆蓋,滿足了日常教學的各項需求。學校基本實現了校內管理、辦公自動化。教學軟件資源配備達到省頒標準(其中教學光盤包含400課時內容,教學軟件資源80G)。近幾年,學校加大硬件投入,對學校的錄播系統進行更新改造;籌措資金新購置85寸觸控一體機;2018年投入15萬元購置的全新LED大屏幕投入使用。硬件設施的投放,使學校課堂實錄的效果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質的飛躍。
學校積極開展了“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認真落實《關于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的通知》,成立了“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領導小組,并確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各部門按職責和分工開展了工作,學校所有教師,都參與了活動。
“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增強了教師對信息技術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重要性的認識,充分調動了各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現在,每位教師都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和優質數字教育資源上課。
學校參加“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2016年,全校共有52名教師報名,曬課52節,獲區級優課21節,市級優課14節,省級優課7節(昌邑區獲省級優課14節,第三實驗小學占7節),部級優課評比入圍5節,經過評審,楊志榮的課獲部級優課。
2017年,全校共有49名教師報名,曬課49節,獲區級優課32節,市級優課8節,省級優課9節付佳欣老師的《小小的船》,陳琪老師的《家》,王穎安老師的《土壤中有什么》獲得部級優課(全吉林市小學共有38節,第三實驗小學占三節)。
吉林市昌邑區華強小學
近年來,吉林市昌邑區華強小學投資近30萬元,完成了微機室升級,電視網絡建設,計算機網絡建設,建立了電子教案生成室,電子軟件制作室,信息化多媒體多功能教室,班級安裝了實物投影儀、微機、電視機、錄音機、影碟機、單放機,完善了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教學多媒體化、網絡化、信息化。學校提升了外網的接入速度,更換了校園各樓層的交換機,新購進了松下攝像機,更換了校園服務器,增加了數據資源的儲存空間,建立了華強小學的VOD直播系統,實現了“班班通”。學校所有電腦全部連入了互聯網,校內組建了局域網,從而保證了網上信息快速傳遞。通過“校校通”的網絡平臺與全區各中小學、幼兒園建立了互聯、互動、共享信息資源的網絡交互平臺。滿足了教育教學的需要,加快了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步伐。
在信息化教學整合研究工作方面,學校組織36名領導、教師和計算機技術人員,參加信息化網絡平臺技術培訓和教學整合研究。占用節假日17天,業余時間近40小時,培訓分5批、25輪、近350人次參加。整合教學集體備課分8組、各研究9次以上,學年交流聽課4次、課后小型研討4次,共生成電子教案485篇,寫出素材應用創意說明145篇,填寫腳本設計40篇,撰寫論文33篇,寫出教學后記或案例87篇,自制課件96件,建立了幼教信息化教學平臺,上傳資源庫各類素材上千件。
學校確立了“信息技術環境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方式”的課題。并在多次立會、反復研究、精心謀劃后確立了“抓好一個培訓,搭建兩個平臺”的課題運行總體思路。
另外,學校還利用固定的時間段進行有組織、分層次的培訓,利用學校微機室,每周定期開展教師輔導,重點對年輕教師從“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運用上進行輔導;開展信息技術師徒結對活動;把微課作為載體,在校內組織開展微課競賽,促教師專業發展。
未來,學校將繼續加大培訓力度,努力轉變教師的觀念和態度,不斷提高學校的信息化應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