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娟
微課雖是舶來品,在不到十年時間里,國內對微課內涵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微課技術應用也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探索和發展。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難點所在。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將微課巧妙運用于習作教學實踐,給傳統習作課帶來新的生命力。如何精心設計、開發、制作適合作文教學的微課作品,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我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構建豐富的教學資源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同時,葉圣陶先生在《作文論》中也指出:充實的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微課和習作的有效融合,可以再現生活場景,呈現自然風光,鏈接記憶寶庫……畫面的精美,人物的聚集,大量豐富、開放的資源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為此,我們可以利用現代媒介,讓學生的寫作實踐走向生活。
蘇教版教材習作“寫家鄉的名人”,我錄制了微課,引導學生進行前置學習。首先網羅了各類名人,讓學生明了名人的概念可以從“歷史名家”到“戰斗英雄”,從“勞動模范”到“企業家明星”,還可以是身邊小有名氣的“行業能手”“校園之星”,既豐富了素材,又厘清了選材范圍。
二、幫助學生習得習作技巧
習作學習是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主陣地,習作水平更直接體現出學生的語文素養。微課的短小精悍注重單個知識點的優勢,便于傳授學生最基本的習作技巧。就文體來說,如應用文體的各種范式,記敘文寫人記事的方法,想象文的合理想象。就方法來說,如何給文章開頭、結尾、命名,如何觀察事物、進行環境描寫,如何抓取典型事例、描寫具體生動,以及構段方式、謀篇布局、修改習作的習得等,微課可以結合不同年段的習作要求,根據班級學生現狀,選擇最突出的習作方法加以訓練,滿足學生最迫切的需求。
如在習作“寫家鄉的名人”中,我錄制了微課。首先是“學法導航”,針對第六單元教材主題“名人風采”,對《錢學森》《詹天佑》《鞋匠的兒子》三篇課文做了學法歸納,梳理出名人的共性品質是“愛國”,表現愛國品質的是各自的典型事例。隨后“我與名人面對面”環節,可以是我給名人畫像,或是與名人合影,引導學生觀察名人外貌、聚焦特點、寫出不同,從而用文字給“名人”畫像。“我是訪談小記者”,模擬記者,提出最具代表性的采訪話題,如,探索名人的奮斗史、主要事跡、成功路徑等,學習抓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
蘇教版教材習作“寫植物觀察報告”,可以利用微課教給學生持續觀察植物并做記錄的方法。為習作積累第一手的寶貴素材,引導學生由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由淺表性的觀看轉為仔細地審視、研究,甚至提出疑問;由應付作業式的觀察轉為有目的地持續性地記載,即使是尋常植物也一定會有不尋常的發現,學生習作自然能夠有話可說。
三、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
傳統習作教學,主要教學方法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要求學生對范文進行聽講、模仿,甚至套用,無視學生的個性特點,造成“異口同聲、千人一腔”的感覺。微課將每一篇習作學生應掌握的知識點、側重的語言訓練點用3~8分鐘的方式呈現,教師課前發布、課內回顧,學生點擊觀看,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反復觀看。這樣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態,可以有條件選取教學內容,及時解決習作難點困惑。
四、助力草根研究和趣味創作
眾所周知,習作教學就是教做人,而習作學習就是學做人。微課因為課程內容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在不斷地學習中,成為課程的研發者。這樣的微課開發,是為了學生、為了教學,而不是去驗證理論。所以研發內容是教師熟悉、感興趣的、有能力解決的問題,解決的也是學生實實在在的習作的困惑、重點、難點。同時建立微課資源的共建共享機制,真正促進學生的習作能力發展。
總之,要開發符合新課程要求的,體現年段目標和教材特點的微課,切實用于習作教學,服務于學生習作需要,改變傳統習作弊端,探索“制作微課—學習微課—線上點評—問題診斷—課內評講—修改謄抄—分享美文”微課應用下的習作教學路徑,不斷豐富學生習作的體驗,培養學生愛上習作的情感態度。